Topic

202118phn002_01
明刻本《世說新語》,南北朝宋劉義慶編纂。(圖片提供:文化傳播/FOTOE)
202118phn002_01

六朝時,史官由著作郎擔任。一名大著作郎,下置八名佐著作郎,每位著作郎到職,必須撰寫一篇名臣傳。流傳至今的志人小說如《裴啟語林》、《郭子》、《世說新語》,載錄了大量世家大族、名臣名士的言行,而這些志人故事裏也不乏志怪。現代人或許一見志怪,就覺得是荒謬的編造,可是中古史官認為,一個人物或家族的完整史傳,離不開志怪傳說,志人與志怪對當時人而言,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這一認知,干寶在《搜神記》的自序中已經表露無遺。

 

東晉政權在江東草創,王導上書薦著作郎干寶撰國史。干寶以史官的方法,編撰了《搜神記》。他在自序中清楚說明,《搜神記》取材既有「承於前載」,又有「採訪近世之事」,作者的採集活動乃「綴片言於殘闕,訪行事於故老」,「群言百家」、「耳目所受」,前朝典籍、民間碑闕所記、口耳相傳,都是資料來源。他很清楚這些來源並不完全可靠,但「國家不廢注記之官,學士不絕誦覽之業,豈不以其所失者小,所存者大乎!」。據《隋書‧經籍志》記載,漢末兩京大亂,經曹魏時期「采掇遺亡」,得群書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西晉惠懷之亂後,東晉初年只剩下三千一十四卷。因此彼時史官的急務不在於辨真偽,而是收錄典籍,延續文脈。

202118phn003_01
明萬曆元年(1573年)《新刻出像增補搜神記》插圖,明金陵唐氏富春堂刊本。(圖片提供:緣紫舞/FOTOE)
202118phn003_01

干寶對自己嚴謹的「實錄」相當有自信,並認為鬼神是真實的:「今之所集,設有承於前載者,則非余之罪也。若使採訪近世之事,苟有虛錯,願與先賢前儒分其譏謗。及其著述,亦足以明神道之不誣也。」

 

從漢至隋,至少有十五名有身份記載的官員在擔任秘書監、著作郎、佐著作郎等職位期間,做過國家典籍的整理收錄工作,其中超過三分之一人編撰了志怪。

 

東晉南朝志怪編撰興起,原因之一就是文人熱衷著史博得聲譽,而現實中,著史並不容易。《南史》說吳均家世寒賤,又沒有條件像干寶一樣「領國史」,很難獲得朝廷最核心史料,私撰《齊春秋》又因實錄冒犯梁武帝。撰史風險太大,或許這就是他編撰志怪《續齊諧記》的緣由——志怪寫作可以突破原有的世俗禁忌。

 

干寶記錄同時代人淳于伯的冤案,也是「不可說的歷史,變成了志怪」。公元316年,即司馬睿在江東自立為晉王,改年號建武的前一年,丞相府以延誤北伐軍糧草及受賄為由,問斬督運令史淳于伯。朱熹後來指出,這是晉元帝司馬睿無意北伐中原,託言糧運不繼,讓淳于伯做了這個替死鬼。傳說臨行刑時「血逆流上柱二丈三尺」。淳于伯的死,朝臣們各以自己方式作出反應。從事中郎劉隗借機彈劾政敵,將淳于伯比擬為東海孝婦周青,「鬼魂哭於幽都,訴靈恨於黃泉」。郭璞以卦象喻之:「血者水類,同屬於坎,坎為法家。水平潤下,不宜逆流。此政有咎失之徵也。……陛下宜側身思懼,以應靈譴」。意思是「血逆流」在卦象中象徵政令有過失,希望陛下能反省。而干寶在《搜神記》亦寫有自淳于伯被殺後三年發生的旱災,是因為淳于伯的冤氣所致。這一事件最後以王導上書請辭、晉元帝不許不了了之,其中的政治糾葛、輿論、對淳于伯的同情,就借談鬼說怪保存下來。

202118phn004_01
司馬睿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是為晉元帝。(圖片提供:文化傳播/FOTOE)
202118phn004_01

志怪書寫的歷史「真實性」,台灣著名學者劉苑如先生這樣表述:以「邊緣的身份模擬史傳書寫」——即採用與傳統歷史編撰相似的彙編手法、文而有徵的著述態度,編織一個取信於讀者的異聞世界(虛)。然而,借異聞遍采善惡之「跡」的行動,宣揚保存褒貶勸戒之「道」,卻是實實在在的「真」(實),這個真實跨越了此界與彼界。換句話說是假神道以證歷史。

 

《搜神記》內許多怪異故事取自《漢書》,如趙春死而復活的故事取自《漢書‧五行志》,而書中河間男女、顏畿、杜錫婢等復活故事又為《晉書‧五行志》、《宋書‧五行志》所採。干寶在《搜神記》中收錄西晉髮型服飾居所等習俗,每條都能從賈南風製造的政治動亂上找到解釋,這種寫法與《漢書‧五行志》也很相似。《隋書‧經籍志》將志怪歸於史部文類,與耆舊、高隱、孝子、良吏、列女等傳同列,並不是偶然組合,而是基於當時人的世界觀和對現實的特殊理解。事實上宋前所著史書經常照錄志怪故事,這都表示史家在編寫過程中也參考或看到這類的資料,並且採用。到宋代刪定舊史,志怪「始退為小說,而史部遂無鬼神傳」。

 

「小說」最早作為文類提出,是《漢書‧藝文志》:「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此時「小說」意即「短小的敍事」,與後來的文學創作大不一樣,乃是史官從民間朝野收集而成。「志怪」與「小說」合稱,即今人俗稱的「志怪小說」,是從魯迅著《中國小說史略》開始的。他將唐前小說與志怪輯錄在一起,合稱「古小說」,以區別於現代意義的小說。

 

總而言之,魏晉志怪小說並非現代人熟悉的《聊齋志異》式文學創作。回到六朝,鬼神在當時人的觀念中是存在的,談鬼說怪是他們的歷史記憶。

Author:
Last updated:
2022-11-03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