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代表太子的紋飾,紫禁城中哪裏找?

202127phn017_01
故宮文華殿(圖片提供:故宮博物院)
202127phn017_01

撰文:故宮博物院宣傳教育部李穎翀

 

貴為九五之尊的中國歷代統治者,深知研經讀史,增強文化修養之意義。明朝靖難之役後,永樂皇帝遷都北京,興建了恢弘壯麗的紫禁城。作為治國理政安居之所的紫禁城內,就有一處帝王「文經天地」之所,那便是外朝東路的文華殿。明清的很長時段內,它是帝王經筵的場所。不過,你知道嗎,這處帝王的「文經天地」之所,初時是為東宮太子而設,至今這裏都保存着代表太子的「三元紋」。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稱應天府。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擴建應天府,令劉基「卜地定,作新宮於鐘山之陽」。兩年後(1368年),朱元璋在稱帝的同時遷居應天府新宮,這應天府即明南京大內。

 

《明太祖實錄》記載,明大內「正殿曰奉天殿,上御之以受朝賀……奉天門外兩廡之間有門,左曰左順門,右曰右順門。左順門之東曰東華門,內有殿曰文華殿,東宮視事之所也。」可見,位於南京的明大內宮殿中已置文華殿,是為皇太子輔政而備。

 

燕王朱棣靖難之役後即帝位,成為史上著名的永樂皇帝。他結束了明代以南京為都治理天下的歷史,遷都北平(即北京),在燕王府基礎之上,建北平皇城(紫禁城為皇城的一部分)。《明太宗實錄》記載:「初,營建北京,凡廟壇、郊祀、壇場、宮闕、門闕,規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壯麗過之。」北京紫禁城的修建大量沿用了南京大內的布局,將奉天門(太和門的前身)、奉天殿(太和殿的前身)、謹身殿(保和殿的前身)、乾清宮、坤寧宮、文華殿、武英殿等宮殿均「搬」到北京,並在此基礎上完善宮殿布局,加建殿宇,使得紫禁城比南京大內更為宏偉壯麗。

 

永樂十八年(1420年)紫禁城落成之時,文華殿位於奉天殿(今太和殿)東側。與南京大內的文華殿一樣,它也為東宮輔政之用。文華殿位於文華門北側,坐北朝南,前後殿間以穿廊相連,平面為「工」字形,與現今文華殿結構基本一致(明末文華殿被毁,直到清代康熙年間重建),但屋頂上覆綠瓦。據《周易》五行學說,皇家屬中央為土,土為黃,故黃色成為最尊貴的色彩,皇家建築也常以黃色為頂。然而,黃色並非皇族諸人皆可使用。比如屋頂,太子殿覆黃瓦即有僭越之嫌,故文華殿覆蓋了綠色琉璃瓦——綠色在五行中屬東方,與文華殿位置相符;綠色又代表生長,與皇太子身份相稱。

202127phn018_01
文華殿屋頂(圖片提供:故宮博物院)
202127phn018_01

作為太子殿,文華殿的整體設計也顧及了太子的身份。目前文華門前仍保存完好的大石雕,是記錄這段往昔的一座無字碑。石雕雕刻三組近圓祥雲紋飾,合稱「三元紋」。紫禁城內無論太和殿、武英殿、乾清宮等殿前,及保和殿後均為龍紋石雕,獨此處無龍飾而僅有祥雲紋飾。蓋因東宮雖為「國本」,未來之真龍天子,但畢竟身為東宮時並非「真龍」,宮中真龍天子只有皇帝一人。故為太子建的文華殿只能使用未現龍身,端始待發的「三元紋」。

202127phn019_01
文華殿門前的石雕(圖片提供:故宮博物院)
202127phn019_01

明初規定,皇帝出巡,太子在文華殿監國;皇帝病重,太子則於文華殿視朝。此外,太子從「出閣」讀書後到即位前均以文華殿為其學習、接受朝拜之所。「出閣」讀書期間,太子在文華殿學習與午餐,晚上則回寢宮就寢。滿十四歲前後,太子於文華殿舉行標誌成年的「冠禮」。逢太子冊立、太子生日等重要日子,儲君也是在文華殿接受百官朝賀。

 

自明仁宗開始,皇帝也常到文華殿召見臣子、商討國事,文華殿已充作皇帝的便殿。但其正式修葺,提升為皇帝用殿則是在嘉靖時。《萬曆野獲編》記載:「自嘉靖十五年(1536年)改易黃瓦,仍為主上經筵之所。」到此,嘉靖皇帝與文華殿還有一段宿世因緣。嘉靖皇帝朱厚熜原是偏安湖北一隅的藩王,恰逢其堂兄弟正德皇帝去世時無子,而親弟弟又早夭,於是召他入京為帝。即位的過程幾經曲折,朱厚熜進入紫禁城後又因原屬皇帝居住的乾清宮在前朝發生火災,尚未修復完畢,只能暫於文華殿居住。

 

對於嘉靖皇帝來說,文華殿似一定程度上曾充當了他在京的「潛龍邸」。而後來的「大禮議之爭」中,他試圖追封生父並尊稱其為皇考,力證自己繼位的合理性。這是否成為文華殿之後被改覆黃瓦的重要原因呢?無論如何,嘉靖十五年開始,文華殿不再是太子的宮殿了,它覆上黃瓦成為皇帝的便殿。

202127phn020_01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帝像 (圖片提供:故宮博物院)
202127phn020_01
202127phn021_01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帝像 (圖片提供:故宮博物院)
202127phn021_01
Author:
Last updated:
2022-06-20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