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蔡元培怎樣談論孫中山?

202117phn027_01
「創立民國」模擬場景蠟像,江蘇南京辛亥革命蠟像館,左起:蔡元培、胡漢民、孫中山、林森、徐紹楨。(圖片提供:劉建華/FOTOE)
202117phn027_01

二十世紀中國名人中,孫中山和蔡元培與香港關係尤為密切,他們一個是政治領袖,一個是學界泰斗,於不同的範疇為國家和社會作出貢獻。

 

在晚滿時期,孫中山致力排滿革命,成立中國同盟會,任蔡元培為上海分會會長,二人在國內遙相呼應,蔡元培因而有「革命翰林公」之稱。孫中山接受西方教育,蔡元培出身傳統科舉,但他們愛護、拯救國家民族的熱忱則一致。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任蔡元培為教育總長。蔡元培辭職後赴德國,因宋教仁被刺,應孫中山之邀,自歐洲起程返回上海。至「二次革命」失敗後,偕眷再赴歐洲。兩人在國家大事上共同進退,於此可見一斑。

202117phn028_01
孫中山給蔡元培的信件,台北國父紀念館藏。(圖片提供:黃豁/FOTOE)
202117phn028_01

1925年孫中山在北京病逝,蔡元培在法國里昂舉行的孫中山追悼會上致詞,講述孫中山的生平事跡,強調他「一生盡瘁國事,可以矜式國人矣」。前一句是孫中山對自己從政生涯的總括,他在《家事遺囑》中,有「余因盡瘁國事,不治家產」等語,後一句是蔡元培對孫中山行事為人的評價,「矜式國人」就是足為國人尊敬和效法的意思。

 

孫中山在世六十年,奔走於革命凡四十載,蔡元培認為「其機動於救人,其效極乎博愛」,且有「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對於孫中山的學說,他尤為推崇,「至大如《建國方略》,至高如《三民主義》,無不以學術為基礎,而予吾人以應出之途徑。尤扼要者,謂革命之根本,在求學問之深且閎。所宜服膺勿失,刻苦砥礪,以共策夫科學之發榮。」

 

蔡元培又以孫中山革命不忘讀書為言,他說:「先生一生之精力及時間,雖大半消費於革命運動之中,然有暇則讀書,自奉頗簡素,而有錢則用以購書,故於新時代科學家之理論,類皆能去其糟粕而擷其精英,更以己意融會之,以證成其特有之主義。」

 

蔡元培曾撰《三民主義的中和性》一文,指出孫中山固然對於歐美的政治道理研究得很博很深,然而他所以能想通的緣故,還是因為受了本國中和的民族性與中和的歷史事實之大影響。例如講三民主義的時候,說中國要恢復民族的地位,更把固有的道德、知識、能力恢復起來,是何等的看重國粹!講民權主義,則重視人民與政府兩方權力的中和性。對於民生問題,孫中山用平均地權與節制資本兩法來解決糾紛,所表露的就是經濟革命的中和性。此外,如主張訓政時期,中央與省的權限,採均權制度,不偏於中央集權或地方分權,也是中和性的體現。

 

蔡元培在倫敦舉行的孫中山追悼會上致詞,一再強調孫中山「有卓越的識見、強毅的魄力、豁達的度量,可以使我們信仰與敬愛」。而說到底,人們所信仰所敬愛的,是孫中山的精神。在很多紀念孫中山的活動中,蔡元培反覆說明孫中山足為後世垂範,充分表現出蔡元培這位學界宗師對一代政治偉人孫中山的肯定。他對孫中山行事為人的體會和言行思想的領略,自亦有別於一般人的看法,時代愈遠,而愈益顯現其卓識。探討孫中山思想的意義,其見解尤具啟發性。

 

總的來說,蔡元培的評論有三點值得注意:第一、是對孫中山革命事業有切實而深層的認識和體會;第二、是對孫中山思想學說有根本而透徹的理解和分析;第三、是對孫中山垂範後世作用的全面肯定和高度推崇。

 

孫中山早年在香港讀書,蔡元培晚歲於香港終老。二人與香港的因緣,他們在此地活動的足跡,以及留給後世的歷史記憶,都是彌足珍貴的。

Author:
Last updated:
2022-05-04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