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經子史地之學在元代如何發展?

聲音導航:

 

202111phn027_01
過雲樓藏書:易學啟蒙不分卷,宋朱熹撰,元黃瑞節附錄。(圖片提供:劉建華/FOTOE)
202111phn027_01

理學籠罩下的經學

經學是兩漢以下知識分子為學的基礎,也是儒學研習的主要內容。元代因朱子學為主流,四書駕凌經學成為新寵,但經學仍是傳統修習的要務,然而歷代至今對元代經學的評價不高也未加注意,主要是因經學多依程朱之學加以闡發、補述,似無高見創新之故,因此研究甚少,還不能知道究竟。又因元代時間較短,加上著作流傳也較少,缺乏詳情難以討論。元代經學大體上是守師傳、闡明心得,並非全因襲程朱之說而不移,除多數程朱學派的大儒之外,仍有些獨立的經學大師,如黃澤通五經,考論精審;俞琰博學,通古今注疏;吳澄博通諸經,調和朱陸。

 

北族研習儒學者不在少數,以經學成就稱著的則少見,如女真族紇石烈希元、西域人余闕都曾對《易》著說;蒙古人保八有四五種《易》學作品;阿拉伯人贍思,博學通經,對《四書》、《五經》、《老莊》都有論著,而專長於《易》學。另外有脫脫、不里牙敦二人對《太常禮》的著述。文學家貫雲石有為小皇子教學《孝經》的註釋本,他說孝的基礎是「愛」,而孝順的「順」不是順從、順服之意,應是指「和順」的家庭關係,這確實和漢人傳統的觀念有所不同。

202111phn028_01
余闕像,《古聖賢像傳略》(共十六卷),清代顧沅輯錄、孔蓮卿繪,清道光十年刊本。(圖片提供:孔蓮卿/FOTOE)
202111phn028_01

天文和農醫之學

傳統的學術及圖書分類概略分為經、史、子、集四部。經部即由五經到十三經,也是儒學的根基;集部可看作文學類;史部為歷史、地理、制度等;子部是諸子百家各種,佛、道的教門人物是主要代表,其他各別專門之學如醫學、藝術、科技等都歸屬於子部之學。郭守敬是著名的元代天文學家,曾任職掌管天文曆法的太史院、司天監,創製十二種天文觀測器,又在全國分設廿七個觀測站,和數學家王恂等人造《授時曆》,測定和發現的恒星達二千五百多顆,可說是世界天文史上的重要學者。西域人札馬魯丁引入伊斯蘭文化的天文曆法,任職回回司天監,創製七件天文儀,是當時歐、亞最先進的儀器,如地球儀就改正了傳統天圓地方的錯誤,他也編寫出《萬年曆》(回回曆)。

202111phn029_01
元朝郭守敬所創的《授時曆》,北京首都博物館藏品。(圖片提供:樊甲山/FOTOE)
202111phn029_01

記述農業知識和技術的有《農桑輯要》,由官方編成的這部農書,總結元代以前北方農業經驗和新增作物的栽培技術。王楨作《農書》,主要強調生產工具;畏吾兒人魯明善作《農桑衣食撮要》,規劃按月安排的農作活動,這些都很有實用特色。在醫學方面素為元朝廷所重,中央設太醫院,其下又設專管回回醫藥的廣惠司,地方上普設醫學學校(三皇廟學),醫學應相當發達。中醫學上有所謂金元四大家,在元代就有李杲、朱震亨兩位名家,他們著有專門醫學數種。另外有受學於名醫張元素、李杲的王好古,他主張溫養醫藥;竇默為儒士,他和滑壽都是針灸醫家;長於外科的有齊德之和危亦林,尤其後者著書記錄世界最早的全身麻醉藥物,以及懸吊法復健脊椎等。西域人薩德彌實考定藥方,有《瑞竹堂經驗方》醫書,流傳至今;西域忽思慧任職飲膳太醫,他以醫方和食物編成食療及營養學專著《飲膳正要》,是實用又有趣的中、西醫食文化書籍,也流傳至今可見。

202111phn030_01
《農書》,清乾隆活字本,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品。(圖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11phn030_01

元朝史書

《蒙古秘史》又稱為《元朝秘史》,原書是已佚的畏吾兒體蒙古文寫成,今所見的是明初翰林翻譯員用漢字音寫蒙古語,逐詞句加旁注,並分段再節譯的漢字蒙音本。它大約寫成於蒙哥汗即位的第二年,記載成吉思汗之前第廿二代祖先開始,敍述蒙古各部、氏族的形成和發展;成吉思汗的創業及建立帝國;西向、南向的征服擴張;以及極少部分的窩闊台汗時代。這是蒙古早期歷史最重要的史籍,其中還有關於制度、社會、文化、思想方面的內容,全書用口語白話的形式述事,讀來像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文學作品。

 

吐蕃藏族公哥朵兒只在元末時寫成《紅冊》全書,記印度、漢地古代史;蒙古元朝史;還有包括吐蕃歷史及各族教派簡史的西藏史。關於蒙元史部分,作者參考了宮廷密藏的蒙古史官記作。元朝採用中國的史官制度,不過除漢人史官外,又另設有蒙古史官。

202111phn031_01
附圖為清光緒葉氏觀古堂據影抄元足本刊版本的《元朝秘史》,此書原名《蒙古秘史》,是蒙古族第一部歷史和文學著作,記載蒙古族自起源直至1240年間的歷史,成書於十三世紀中葉。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品。(圖片提供:孔蘭平/FOTOE)
202111phn031_01

宋、遼、金三史

元初元好問和王鶚都曾有意修金代史,並蒐集、記作相關資料。蒙古朝廷採用傳統的史官制度,修纂各朝實錄,以及蒐羅前代的修史資料,但修前代的宋、遼、金三史是在元末順帝時才積極完成。當時對修三史的體例有不少爭議,在監修宰相脫脫主持下,決定三史分別獨立修成,又以三朝代各自為正統,這是有意義並實際的看法,而參與修史是集各族群共同的努力,也是修前朝代史這一傳統的實踐。

 

南宋遺民胡三省為《資治通鑑》作注釋,他對這部通史名著作精細的考證和疏通,也將他的史觀和遺民心思籍此表現。另一遺民馬端臨作《文獻通考》,分門別類地編寫典章制度通史,以各種史料的「文」和議論奏章的「獻」來著述,同時也有考辯及表達意見。

202111phn032_01
古籍《文獻通考》,明代嘉靖三年刻本,中國書院博物館展品。(圖片提供:劉朔/FOTOE)
202111phn032_01

地理志和地圖

西域天文學家札馬魯丁建議忽必烈汗編纂全國的地理志,於是修成包含中國和西域地區的《大元大一統志》。志書有彩繪的全國總圖和地方小圖,非常講究,但這一千三百卷的大部頭書多散失不全,今天只有極少部可見。地方志留存很少,著名的如金陵、崑山、鎮江、四明、南海等方志極有價值。地理上探尋黃河源是件大事,忽必烈汗命女真人都實西行探河源,後來潘昂霄根據探勘敍述作《河源志》。正一教道士朱思本親去中南部、華北、華東各地代大汗祭山河,借此繪製長寬七尺的《輿地圖》,用傳統「計里畫方」法繪出元朝全國地圖,所標示的河源和今天的考查結果相同。

bulb

「計里畫方」

中國古代一種按比例尺繪製地圖的方法。計里畫方是以一分為十里,一寸為百里之網格,每個正方格網覆蓋在所繪之圖上,透過此固定的網格長度,計算出距離,有如比例尺之功用。現存中國古代輿圖中最早明確用「計里畫方」繪製的是保存在陝西省博物館和江蘇省鎮江市博物館的碑刻《禹跡圖》,刻石的時間分別為劉豫阜昌七年(1136年)和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這套繪製地圖方法一直沿用到明末清初。

西域詩人迺賢,遍遊河北、河南,作出附有古史、地考定的遊記《河朔訪古記》,惜今天殘存甚少。從事海外貿易的商人汪大淵,將所見東南、西南亞、印度洋、東北非洲各地著作《島夷志略》,但前面二條卻記了澎湖、台灣(琉球)的中國領土。奉使到柬埔寨且居留一年多的周達觀,他著《真臘風土記》,寫吳哥盛世時代的風俗、生活文物等,是那個時期極難得的記載。越南人黎崱隨軍降元而入中國,著《安南志略》,是部越南的史志書,以及中越關係簡史,也可說是自古到元朝時最早的一本越南史。

202111phn033_01
《島夷志略》,元代汪大淵著,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圖片提供:尤亞輝/FOTOE)
202111phn033_01
Author:
Last updated:
2024-01-08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