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元代有哪些來自西方的信仰?

聲音導航:

 

202111phn018_01
元代景教十字蓮花飛天石刻,福建泉州博物館展品。(圖片提供:楊興斌/FOTOE)
202111phn018_01

十字蓮花的景教

基督教的聶思脫里派在中國稱之為景教,唐代時已傳入中國,稍早在新疆、蒙古草原已有突厥、回紇族人信奉,這些都是元代景教傳播的承緒,成吉思汗時期已有蒙古人信仰景教。唐代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是敍利亞和漢文的雙語碑。用敍利亞文寫回鶻語的碑銘,以及寫突厥語的景教經文等,都在新疆有所發現。此類碑文以及十字型器物在元朝中國的南、北方也有不少。較令人注意的是墓棺、石碑上所刻的典型景教圖案十字蓮花,即在蓮花之上刻有十字圖案,因之景教的教堂也被稱為「十字寺」。這種石墓碑刻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可較集中看到。

 

蒙古草原的克烈、乃蠻、汪古部都有信奉景教,權貴中像拖雷的王妃、蒙哥汗的妻和子女、東北宗王乃顏等也是景教徒。由於蒙古擴張,各種信仰教徒留在帝國之中,蒙古對各種宗教信仰的尊重與包容,自然可見各宗教在中國傳播。蒙哥汗時的和林都城,一位羅馬教廷來的教士說,城中有佛、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各種信仰的教堂,這應當是可靠的觀察。天主教以方濟各會為代表,在首都大都(北京)成立東方總主教區及泉州主教區,在元代中期以後傳布福音要盛於景教。朝廷設立崇福司管理兩派基督教,將基督信仰稱為「也里可溫」(福分人),地方上設掌教司七十餘所,足見基督信仰相當興盛。但後來廢除地方掌教司,少了官方的支持,又受到佛、道教原本深厚的根基和伊斯蘭教權貴勢力的影響,以及基督二派間的競爭等,在元代是難以奠定深廣的基礎。

202111phn019_01
元代景教印牌,山東博物館藏品。(圖片提供:聶鳴/FOTOE)
202111phn019_01

元時回回遍天下

「叫空謝天賜予」是元朝人說伊斯蘭教師(答失蠻)領頭對神的禮拜。唐、宋時在沿海地區已有波斯、阿拉伯商旅入華傳教,蒙古西征擴張,帶來大量的新疆、中西亞、中東地方的西域(色目)人,以及駐留西方汗國的蒙古人,造成伊斯蘭教在中國遍布。由西域來的教徒當時漢語文稱為「回回」,教會稱為禮拜寺、清真寺、回回寺,但漢語音譯波斯語對穆斯林稱呼成「木速蠻」,也是元朝官文書中常見的名詞。元朝廷設立回回「哈的」(阿拉伯語法官之意)司,主管伊斯蘭行政事務,地方上也有分支機構,正如《明史》寫西域各國傳的撒馬爾罕時,說「元時回回遍天下」,可見傳播頗廣。另外,中央還設有回回司天監、藥物院、國子監和幾支軍隊,顯示伊斯蘭文明的特色為當時所重,而且為數頗多的西域人出任中央和地方的高官,他們從成吉思汗開始就和蒙古人形成聯盟似的掌握元朝政權,還有些文人學者也享有盛名。西域人中絕大多數是穆斯林,他們居住在各地城鎮或屯田、通商、任官、駐軍等。自元代以來留華沒有返回其家鄉的穆斯林,長期在中國融合,形成了回族、東鄉、保安、撒拉等族。

 

在元朝穆斯林除「哈的司」管行政庶務,另有掌教的「攝思廉」。「攝」是統攝,「思廉」是伊斯蘭的音譯,像教長、主教,還有「益綿」(伊瑪目,領導)等職務,幾種主要的教派如遜尼、什葉、蘇菲各派在元代都有。除其他汗國之外,蒙古權貴極少信奉伊斯蘭教,忽必烈的孫子安西王阿難答和他的十五萬軍隊全都信教,他駐鎮甘肅、寧夏地區,這兩地區至今還是回族較多的地方。

202111phn020_01
古代繪畫描述統治者與隨從出席清真寺活動(圖片提供:文化傳播/FOTOE)
202111phn020_01

摩尼教的清淨與智慧

「清淨光明、大力智慧,無上至真,摩尼光佛」是在摩尼教石刻和經文中所見。波斯人摩尼創教於三世紀,於北魏時傳入中國,稱為胡天神信仰,唐代稱為祆教,或俗稱拜火教,明教是另種稱呼,在元朝是合法的信仰。摩尼以二宗(光明與黑暗),三際(過去的初際,現在的中際,未來的後際)為主要經說,認為中際是明暗交爭,明使將奉大明尊出世,來教化眾生以脫苦海,還吸收了基督及佛教思想。這種信仰在唐、宋時漸有發展,元代較流行於浙、閩地區,今天還可以看到泉州供奉摩尼光佛的草庵。

 

根據摩尼教經文說教徒每年才能換件新衣,每日進食正午一餐,每天要有四到七次的祈禱,還有禁酒、禁殺生、素食等戒律。但在宋代以來仍被傳統宗教視為異端妖妄,其中除宗教間排斥外,也多是誤解的眼光所致。朱元璋建明朝和白蓮教有些關係,但和明教未必有關,不過明初時,白蓮教、明教、白雲宗、彌勒佛信仰都同遭禁教的命運。在元朝的管理機構不很明確,似乎是和管理基督教的崇福司一起。摩尼教在宋、元時期都較盛行於東南沿海一帶,尤其以浙江、福建居多,建立齋堂,像是民間的佛堂,也有立寺、院為教堂,漸漸和佛、道相混,塑像和寺院名稱並不能由表面判別,但摩尼教確實是個獨立由西方傳來有段歷史的宗教。

202111phn021_01
九至十一世紀的回鶻文摩尼教寺院文書,在新疆吐魯番出土,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圖片提供:聶鳴/FOTOE)
202111phn021_01
Author:
Last updated:
2024-01-08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