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元代的多元文化是怎樣形成?

聲音導航:

 

202111phn001_01
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上的蒙古族牧馬人(圖片提供:劉朔/FOTOE)
202111phn001_01

草原文化的傳統

元代是游牧的蒙古族統治中國的時代,由於大蒙古帝國的形成,接觸並容納了多民族,以及這些民族的各種文化,並不限於中國主流的漢文化,從而構成了色彩繽紛的文化國度。蒙古族來自北方草原,在他們生聚之地有本身的游牧文化,這是自古以來生活於這地區的各民族共同形成的文化圈。大約距今三千年,北方草原的各族群漸形成了游牧生活,草原文化的傳統就從此開始萌芽衍生。

 

在生活實踐中,人們受到環境影響,有意或無意間經人為加工形成了文化,環境是文化生成主要的土壤。可以說這種原生文化是基礎,而後有發展與變遷,如同有機體的興衰起滅。草原的原生文化根基是出於適應並維護自然環境的生活經驗,包括氣候、地理、生物等的適應,求取生存和生活。游牧原生文化的特色,早在《史記‧匈奴傳》中有概括的描寫,如生態環境,隨水草遷徙,射獵、畜牧生活,衣、食、住、行,習俗,無文字,稱名不稱姓,攻戰本性,收繼婚俗等等。往後史書上記載的游牧民族大體上都是這樣的文化,這就是形成的草原文化傳統。在《禮記‧王制》中也早說明了因自然環境不同,各地族群在生活、器物、性格、喜好上都有所不同,這也說明四方各地族群本有着不同的文化。

 

在蒼茫的草原,山林、河湖、沙磧分布其間,原生文化代代相傳,是樸實無文飾的生活技術與觀念,各族群各方面的交流,積累文化的內涵。但基於原生文化的傳統,仍看重實用性文化,也可以說有較濃厚的工具及功能性質,在我們看來好像相當淺薄似的;其實農耕文明也相當重視實用性。

202111phn002_01
位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額爾古納河畔的黑山頭古城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可考與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直接有關的蒙古宗族的首府遺址。(圖片提供:劉朔/FOTOE)
202111phn002_01

草原的交流

草原大地孕育了多種族群,族群間有自然的交流契機,各種原因造成的遷徙、活動,文化得以交流。我們從考古發掘中可看到不同的文化類型,彼此間的文化關係得以呈現。貿易交換,戰爭征服,加入部族聯盟等,都是形成文化交流的主要原因。從文獻記載又可得知族群未必始終生聚於一個地區,他們會流動遷徙,在這過程中會受到不同地區族群文化的影響,應是可以理解的。考古和文獻記載的族群遷徙,往往得知的是生活文化中的片斷或零星的文化交流,影響較大層面的文化還是草原中強權勢力的文化,如匈奴帝國對其他臣屬族群的影響,包括部族聯盟政權主體、軍事制度、政治組織、多元文化觀等。在匈奴之後的強權勢力鮮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等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北方民族也都能模仿、吸收這些強權的文化,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像軍隊編組的百戶、千戶、萬戶制就是匈奴以來的傳統,都為往後所採用,畢竟是因為他們的原文化都處於同一文化圈之故。換言之,游牧文化的傳統在草原中嬗遞,後繼者可以承襲、復興、再生,當然也可能有所變遷與創新。

 

擴張而導致的文化來源

鐵木真的乞顏部興起後,先統一了大漠南、北,稱汗建國,繼續征服擴張,突破了草原世界的範圍,接觸的文化也不再局限於游牧文化。三次的大西征,有納入西域文化,這是草原游牧文化及綠洲城市文化,以及波斯、伊斯蘭文化成分,例如初創的蒙古文就是畏兀兒人(又稱畏吾兒人,現今稱維吾爾人)用回鶻字母拼寫而來;伊斯蘭的曆法、宗教等也為蒙古人所吸收使用。本來歐亞草原的橫亙,東西方早有往來交流,文化傳播也未中止。不過,蒙古往西擴張超越了此前任何時代,又以跨歐亞大帝國之姿,使西方文化更容易進入中國。東方的擴張,有承襲唐代農業文明的渤海、高麗文化;南方的擴張,先汲取了採自北宋的金代文化,繼之又融入了南宋的正統漢文化。但我們也不要忘了吐蕃文化在宗教和新文字所產生的影響。由於擴張,使得被征服地方的文化都因之投入了元代時的中國。

202111phn003_01
明朝繪畫的蒙古弓箭手(圖片提供:文化傳播/FOTOE)
202111phn003_01

元朝的文化態度

蒙古族掌控元朝政權,但國家的政策和治理,許多地方都要依賴多數人口的漢族,尤其在較薄弱的幾個方面,如文化、教育方面最為顯著。蒙古草原文化的局限不足以支撐整個大元帝國,國家統治核心面對各種文化,產生要如何取捨的問題?又如何來擬定文化政策?以及其他相關問題,都以朝廷對文化的觀念及態度為基礎。蒙古原生文化觀念有薩滿的泛靈信仰,因而尊重各種神靈,具包容特性,也就包容了各種文化;再加上沒有特殊的意識形態,文化發展自由度高。文化就在於生活之中,傾向於樸素務實,並不偏好深奧高論或虛華空言,但不妨礙對感性、新奇的文化興趣。這種開闊的態度,讓各種文化得以有各自滋長的土壤。

202111phn004_01
蒙古牧民祭敖包(圖片提供:劉朔/FOTOE)
202111phn004_01
Author:
Last updated:
2024-01-08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