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唐伐高句麗、捍衞東疆的艱苦戰爭——征東之戰

聲音導航:

 

202101phn046_01
晚清年畫《薛仁貴征東大破摩天嶺》,存蘇州桃花塢年畫博物館。唐代薛仁貴東征高句麗的故事,長期在民間流傳。(圖片來源:FOTOE)
202101phn046_01

唐興衞疆

東晉滅亡後,中國進入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9年)。後來隋朝(公元581-618年)篡奪北周、滅亡陳朝,統一了全國,但其國祚也只維持了三十八載,就又被唐朝(公元618-907年)所取代。

 

唐朝是中國古代繼漢朝以後的另一盛世,唯其成立之初也用了十年光陰平定割據群雄,才重新實現全國統一。同時,唐室還要用更多時間來對付長期以來存在的邊患,包括:北部的突厥、鐵勒及薛延陀,西北的吐谷渾、高昌、焉耆、龜茲,西南的吐蕃,南部的安南,東北的契丹、奚、高句麗、新羅、百濟乃至靺鞨、渤海等。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略,西、北許多部族都奉太宗等唐朝皇帝為「天可汗」。不過,一些邊族仍時服時反,如東北一帶及朝鮮半島上的高句麗等國,唐室為此進行了長期的征戰。

bulb

「天可汗」

天可汗,古突厥文作𐱅𐰭𐰼𐰃𐰴𐰍𐰣,意為天上至尊的可汗,是西北君主(可汗)的一種尊稱,指其比「天」(Tengri,騰格里)還要高尚,又作天至尊、騰里可汗。

征高句麗

高句麗又作高句驪,是起源於東北並逐漸南徙至朝鮮半島的古國名。其建國時間大約在公元前一世紀,發端於今鴨綠江支流渾江畔,公元五世紀遷都平壤。隋唐時,該國在朝鮮半島上與百濟、新羅鼎足而立。隋煬帝三征高麗及唐代屢屢征討的「高麗」即指此「高句麗」。當時高句麗或盤踞鴨綠江南北兩岸,甚至力圖向北向西擴展,是故自唐太宗(公元626-649年在位)至高宗(公元649-683年在位)均有一系列征東之役。

bulb

高麗

高句麗、高句驪或簡稱句麗、句驪,隋唐載籍也略作高麗。實際上早期與百濟、新羅三國並立的應稱高句麗(Goguryeo,約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七世紀中葉以後朝鮮半島逐漸統一於新羅之下,原高句麗、百濟已不復存在。公元十世紀,王氏高麗或「高麗國」(Korea,公元918-1392年)於公元935年取代了新羅成為半島上的統一王朝,1392年又被李氏朝鮮(1392-1910年)所代替。是故隋唐時所征高麗不可與後來的王氏「高麗」相混淆,讀史時千萬留意。

唐太宗貞觀後期,高句麗由權臣泉蓋蘇文執政,負固不恭、屢犯鄰國及唐疆,太宗遂發兵東征之。唐代首次征東之役發生在公元644至645年,太宗在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更御駕親征。當大軍進抵至安市城(今遼寧海城東南營城子),年青將領薛仁貴身着白色衣甲、手持方天畫戟,單騎猛力衝亂高句麗的十五萬大軍,令唐軍大勝,久經沙場的李世民目睹薛仁貴於萬軍中所向披靡,大加賞識和提攜,從此這一嶄露頭角的名將得以節節建功立業。不過,此番征伐並未令高句麗完全退卻。此後唐太宗仍有對高句麗發動規模較小的進攻,例如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就派軍從海路攻打鴨綠江口。

202101phn047_01
唐太宗率眾將東征高句麗塑像,左起:程名振、窟哥、張儉、唐太宗、徐懋功、薛仁貴。(圖片來源:FOTOE)
202101phn047_01

到了高宗時期,唐軍才聯合新羅滅亡了百濟,又對高句麗發動了第二次征伐(公元660-662年)和第三次征伐(公元666-668年)。限於篇幅,下面只集中介紹滅亡高句麗的第三次征東戰爭亦即平壤戰役。

 

平壤之役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句麗的泉蓋蘇文去世,世子泉男生繼承其權位,但為二弟泉男建所逐,遂降唐而求援。同年六月,高宗派契苾何力為主將東征,龐同善、薛仁貴為副手或後援。唐軍約有十五萬人,雙方軍力相當。當龐同善等抵達新城(今遼寧撫順北高爾山城),遭到敵軍襲擊,薛仁貴率領驍勇軍士救之。十月,龐同善等進至金山(在今遼寧丹東),又被高句麗軍所圍。正當形勢十分危急,薛仁貴領兵趕至,將敵人攔腰切斷,斬首五萬餘級,取得金山大捷。接着,薛仁貴又乘勝攻克南蘇(在今遼寧撫順)、木底(在今遼寧新賓)、蒼岩(在今吉林集安西)三城,與泉男生的隊伍會師。

 

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十二月,唐高宗更以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帥諸軍分道合擊高句麗。以後各條戰場捷報頻傳,唐軍攻佔扶餘城(在今吉林四平),斬俘萬餘人,扶餘川一帶四十餘城均望風歸降,又乘勝攻佔大行城(在今丹東的西南)。到了總章元年(公元668年)春夏,高句麗其他各城守軍或逃或降,薛仁貴等軍和李勣主力部隊及新羅援軍會師,推進至平壤城下,實行合圍包抄。是年九月,高句麗人打開城門投降,唐軍衝進城中,俘虜泉男建等,高句麗至此全部平定而亡。

202101phn048_01
薛仁貴騎馬雕像。(圖片來源:FOTOE)
202101phn048_01

唐威遠播

唐朝聯合新羅平定高句麗後,一度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並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統管之。薛仁貴以功授右威衞大將軍,封平陽郡公,兼檢校安東都護,領兵二萬與劉仁軌留守平壤。不久薛仁貴移至新城,又另有調派,而唐朝的國威則大振。

 

雖然唐朝後來與新羅發生戰爭(公元670-676年),新羅最終統一朝鮮半島,控制大同江以南地區,但中國東北地區畢竟得以恢復。此後,中朝疆界大致以鴨綠江為限,邊境趨於安定。

202101ph011_01
202101ph011_01
Author:
Last updated:
2024-01-08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