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士祿——中國核動力事業的「拓荒牛」

中國著名核動力專家、中國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士祿3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這位工程師隱形埋名多年,前後參與建設中國第一艘核潛艇、大亞灣核電站以及秦山二期核電站,幫助中國核工業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在艱難的國內外環境下,獨立自主地發展出了核潛艇,成為一個奇跡。這背後的功臣之一,就是被譽為「核潛艇之父」的彭士祿。當國家的工作重心轉入經濟建設後,他又毅然離開軍事工業領域,全心投入民用核能,成為核電的「拓荒牛」。

dangdaizhongguo-zhongguojunshi-pengshilu1_x1-
彭士祿
dangdaizhongguo-zhongguojunshi-pengshilu1_x1-

 

百家飯養活兒時彭士祿

彭士祿1925年出生於廣東海豐,父親彭湃是中共早期領導人,曾被毛澤東稱為「農民運動大王」。

彭士祿出生不久,正值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大批共產黨人遭逮捕和處決,彭湃和妻子也先後遇害,彭士祿4歲就成為孤兒,甚至變成小政治犯,遭到全國通緝,要在鄉親和地下黨人掩護下東躲西藏。他曾說自己最早的記憶就是「一個漆黑的夜裏,奶媽背着我逃難」。

6歲那年,彭士祿被帶到潮安(現屬潮州市)。他先後由20多戶人家收養,不斷改名換姓隱瞞身份,過着「姓百家姓,吃百家飯」的生活。8歲那年,彭士祿不幸被捕入獄,國民黨政府還在報上刊出他入獄的新聞照片,標題是「澎湃之子被我第九師捕獲」。三年後,本已獲釋的小彭士祿又再次被捕。所幸祖母打聽得知情況後,幾經周折總算把他營救出來,此時已是1936年。這段經歷對一個孩童來說是難以想像的,彭士祿後來曾表示:「坎坷的童年經歷,磨練了我不怕困難艱險的性格。」

離開監獄後,彭士祿就在中共地下組織協助下,由祖母帶到澳門和香港。1939年,彭士祿又瞞着大家悄悄北上惠州,尋找東江縱隊參加抗日,後來才被中共地下組織找到,護送返回當時未被戰火波及的香港。

1940年,作為烈士遺屬的彭士祿,在中共安排下輾轉數千公里,從香港經重慶前往陝西延安,亦即當時中共中央所在地。直到到達延安,他才結束了顛沛流離,展開新生活的篇章。

 

為國改行潛心核動力

1951年,彭士祿以優異的成績獲得留學蘇聯的名額,五年後他以每門功課均為五分全優成績畢業。此時,陳賡大將到蘇聯訪問,他召集彭士祿這一批即將畢業的留學生到駐蘇使館參加座談。陳賡問:「中央已決定選一批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你願意改行嗎?」彭士祿毫不猶豫地回答:「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

隨即,彭士祿又被送到莫斯科動力學院,與另外二十幾人一起,進修核動力專業。五十年代末,彭士祿學成回國,被安排在原子能所工作,主攻核動力。

1959年,蘇聯以技術複雜、中國不具備條件為由,拒絕為研製核潛艇提供援助。為此,毛澤東提出:「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成為彭士祿和同事們必須面對的現實。

1962年2月,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然而,無圖紙資料,無權威專家,無外來援助,包括彭士祿在內的所有人,誰也沒見過核潛艇長甚麼樣,僅有的參考資料,是從報紙上翻拍的兩張模糊不清的外國核潛艇照片和一個從美國商店買回來的兒童核潛艇模型玩具。

當時,研發團隊中有學電的,有學化工的,有學儀表的,大家常常因為技術意見不一致而爭論起來。彭士祿便帶着大家做實驗,用實驗結果說話。因為外文資料大多是英文,他還組織大家抓緊時間學習英語。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後,加緊研製核潛艇的任務便被進一步提上日程。1965年中央專委批准正式研製核潛艇,並要求1970年建成潛艇陸上模式堆。

科技人才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四川西南部大山深處的一個代號叫「909」的基地,對外聲稱是「西南水電研究所」,在四川發展水電。核潛艇技術極為複雜,全艇設備、儀表、附件達2,600多項,4.6萬多台件,電纜總長90餘公里,管道總長30餘公里。「那時沒有電腦,就拉計算尺、敲算盤。那麼多的數據,就是這樣沒日沒夜算出來的。」彭士祿曾回憶說。一遍遍的計算,一次次的試驗,各項研究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1970年8月30日,中國第一座潛用核動力裝置陸上模式堆首次達到設計滿功率;1971年7月1日,中國核潛艇首次核能發電成功;1974年8月1日,名為「長征一號」的中國第一艘核潛艇正式列入海軍戰鬥序列。中國正式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後,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20161016103004162ta-
2016年,中國首艘核潛艦長征一號(舷號401)退役,現進駐青島的中國海軍博物館碼頭。(圖片來源:中新社)
20161016103004162ta-

 

開拓民用核電路向

彭士祿隱姓埋名多年,為中國軍事研發出中攻擊核潛艇和戰略核潛艇。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決定發展核電,在浙江省海鹽縣秦山鎮建設第一座核電站,也就是試驗性質的秦山一期核電站。作為核動力專家的彭士祿,自然也要出一分力。

不同於中國軍事技術的發展模式,民用核電的應用在理論和實際操作都有很大的討論空間。在設計秦山一期核電站之初,電站所使用的反應堆到底走哪種技術路綫,是熔鹽堆還是壓水堆,在國內學術界存在很大爭議。

負責設計的上海核工程研究院最初提出的是用熔鹽堆,但彭士祿對此反復推敲,考慮到其維修困難的缺點,便大膽否定這一方案,支持採用壓水堆。後來他親率50多位科技人員到上海,和上海核工程研究院合作,計算出壓水堆的主要數據,同時進行設備選型,這不單為秦山一期的建設打下基礎,也決定了中國核電以後的發展路向。

20181205273326ta-
1991年,中國自行設計、建造和運營管理秦山核電站建成投入運行。(圖片來源:中新社)
20181205273326ta-

 

在秦山一期動工後,中國於八十年代初又啟動另一個核電項目,這就是香港人熟悉的大亞灣核電站。1983年初,彭士祿卸下中國軍事核潛艇總設計師一職,「軍轉民」出任該項目的總指揮。

大亞灣核電站是中國與法、英兩國合作,走的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道路。為了「自力更生、以我為主」地建設核電站,彭士祿在蛇口的辦公室裏,親自把外商所提供核電站的100多個主要參數親自核算了一遍。他提出了大亞灣核電站的投資、進度、質量三大控制,撰寫了《關於廣東核電站經濟效益的彙報提綱》,為大亞灣核電站上馬打下了基礎。

dangdaizhongguo-zhongguojunshi-pengshilu3-3_x1
大亞灣核電廠是中國首座使用國外技術和資金建設的核電廠,發電量大部份供應香港。(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dangdaizhongguo-zhongguojunshi-pengshilu3-3_x1

 

1986年,彭士祿帶着大亞灣核電站的經驗,負責秦山二期籌建工作,並出任秦山二期首任董事長。該項目由中國自主設計、建造和運營,是中國核電發展的里程碑。

彭士祿一生與核動力打交道,也熱愛着這事業,退休後仍關心中國的核電建設。他曾說過自己的夫人有三個,第一個就是核動力,第二是煙酒茶,第三才是妻子馬淑英。雖然這只是玩笑話,但足見核動力在彭士祿心中的地位。

2021年3月22日,彭士祿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他晚年接受採訪時,曾這樣給自己評價:「我一輩子只做了兩件事:一是造核潛艇,一是建核電站。」這兩件事都對國家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值得國人懷念、致敬。

 

(文章來源:當代中國,特別鳴謝。原文有刪改。)

Last updated:
2021-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