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30039ph019
瑞石樓七樓,穹窿頂的角亭
30039ph019

開平第一樓:瑞石樓

瑞石樓,位於開平市潭江上游蜆崗鎮錦江里,建於1923年,1925年竣工,佔地92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典型的居樓式碉樓。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瑞石樓的主人叫黃璧秀,號瑞石,清朝末年漂洋到美國謀生。後來,他帶長子黃暢蘭、次子黃賜蘭在香港經營藥材和錢莊,積聚不少財富。瑞石樓首層至五層樓體每層都有不同的線腳和柱飾,增加了建築立面的效果。樓頂部有三層亭閣,凸現西方建築獨特風格,其中以四周用承重牆接托的羅馬穹窿頂和以支柱支承的拜占庭穹窿頂造型最為顯著,是中西建築風格完好結合的典型。高達29.55米的九層碉樓傲然矗立,直到今天還是開平現存最高的碉樓,贏得「開平第一樓」美譽。

 

瑞石樓的樓名為廣州六榕寺主持鐵禪大師題寫,除了配置了槍械、銅鐘、探照燈等防禦匪患器物外,樓內布局明顯受西方生活的影響較大。第一層是客廳,第二至六層每層都配備設施齊全的廳房、臥室等。大量的灰塑圖案中,融入中國傳統的福、祿、喜、壽等內容,在西洋的外表下蘊涵着濃鬱的傳統文化氣息。樓內家具形式與陳設表現出十足的嶺南傳統格調,酸枝木的几案、椅凳、床櫃,柚木的屏風,坤甸木的樓梯、窗戶等,用材講究,做工精緻,特別是用篆、隸、行、草、楷等多種書法刻寫的屏聯,更具中國傳統風韻。

30039ph020
瑞石樓外觀酷似歐洲古城堡
30039ph020

開平最古老的碉樓:迎龍樓

迎龍樓,位於開平市潭江下游沖積平原的赤坎鎮蘆陽村三門里中央,原名迓龍樓,由關聖徒率先宣導,關聖徒夫人變賣首飾作為啟動資金,村人共同集資,終於明代嘉靖年間(1522—1586年)建起。該樓坐西北朝東南,佔地面積152平方米,建築面積456平方米,磚木結構。現樓高三層11.4米,為全村制高點。第一二層用明朝土法燒製的大型紅泥磚砌築,牆厚93厘米,為明朝原構,這早期建造的部分是開平現存碉樓中最早的歷史遺存。第三層為1920年用青磚加建,開窗比第二層大,其正面的外牆上嵌有「迎龍樓」的樓匾,內部樓面為木樑板結構,橫樑和樓板是明朝原有的建構。迎龍樓為方形的建築樓體,造型厚實簡潔,極少額外的裝飾,風格拙樸,樓頂為傳統的硬山頂式。四角各有一個向外突出的落地式塔樓,塔樓的第二三層開設了「︱」字型射擊孔。迎龍樓長方形的建築沒有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非常傳統,是開平碉樓最原始的模式,完好保存了開平碉樓的早期形態,反映出從傳統合院民居向碉樓過渡的特徵。現時是世界文化遺產和國家重點保護文物。迎龍樓建成後多次成功地保護民眾避免了洪澇和匪盜的侵襲,清光緒九年(1884年)和三十二年(1908年),開平遭遇了兩次大水災,洪水淹過屋頂,但因有迎龍樓和瑞雲樓的庇護,鄉親平安無事。遺憾的是,歷史更悠久的瑞雲樓在1962年被拆毀。

30039ph018
樸實的迎龍樓尚未受西方建築藝術影響,是開平碉樓原始的模式
30039ph018

最精美的碉樓:銘石樓

銘石樓,位於開平市塘口鎮自力村,1925年興建。樓高六層,由主樓和附樓組成,是樓宇院落自成一體的居樓,鋼筋混凝土結構。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樓主旅美華僑方潤文早年在美國謀生,開過餐館,後以「其昌隆」雜貨舖起家。銘石樓首層為廳房,二至四層為居室,設有客廳、廂房、廚房。樸實無華,體現傳統的中軸對稱特點。第五層為祭祖場所,設有神龕,神龕周邊開敞空間,前部是一寬敞的柱廊,八根柱子為愛奧尼亞柱式,四周平台為變形的羅馬欄杆,正面正中巴洛克曲線山花,下為「銘石樓」匾額。四角懸挑的「燕子窩」,設有槍眼。第六層平台正中有一愛奧尼亞立柱、中式琉璃頂的六角形瞭望亭。樓內牆壁多用黃、藍、白三色,黃、白為底色,藍色為腰線或點綴用,保存着完整的家具、生活設施、生產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

30039ph021
銘石樓頂層天台,模仿愛奧尼柱式的六角亭
30039ph021
30039ph022
銘石樓一層大廳,神龕上方掛着碉樓主人美國華僑方潤文和三位妻子的肖像,左為五彩玻璃彩繪隔斷屏風
30039ph022

抗日避難所:雲幻樓

雲幻樓,位於開平市塘口鎮自力村合安里,建於1921年,居樓,高五層,鋼筋混凝土結構,造型簡樸,圍牆院落,自成一體。民國初年,腰纏萬貫的馬來西亞華僑方文嫺仿效其他華僑,在家鄉建造碉樓,除了沙、石以外,幾乎所有材料都是從海外進口。該樓首層為公用,設兩個客廳,中為通道。1920年樓主自撰的「雲龍風虎際會常懷怎奈壯志莫酬只贏得湖海生涯空山歲月,幻影曇花身世如夢何妨豪情自放無負此陽春煙景大塊文章」,木刻長聯在祖先堂通往陽台的正門側。雲幻樓不僅為家人提供了庇護,在抗戰期間也成了村民的避難所。一次侵華日軍入村搜掠,鄉鄰入樓避難。因樓身堅固,日軍只撞落一個門栓,只能悻悻而歸。雲幻樓後人較早交付政府託管並同意對外開放,是自力村除了銘石樓之外,另一座能夠讓遊人進入參觀的碉樓。

30039ph023
雲幻樓,頂層是西式敞廊式平台
30039ph023

與天際飛雁齊平:雁平樓

雁平樓,位於開平市百合鎮齊塘村委會河帶村村外路邊,方形基座佔地120平方米。從第三層向外飄出,每個立面各有十條廊柱支撐,蔚為壯觀;第四五層依次縮入。其五層頂部位於層層收進的拱廊中央,在外觀上為傳統的四角攢尖頂形式,與整體建築組成「金字塔」形。整體採用混凝土結構,屋脊用混凝土按照當地傳統做成起翹的形式。簷部下方由實體牆面支撐,牆身青灰色,灰雕圖案隱約可見。樓主黃沾春為清朝貢生黃升桂之嫡孫。1894年奉父命出洋留學,四年後回家結婚,三年後攜妻妾移居加拿大,1922年舉家歸鄉,1923年防匪盜而興建該樓,耗資三萬雙毫銀,折合現時人民幣約24萬元。因其是當地最高的建築,號稱與天際飛雁齊平,故名。

 

「機器人碉樓」:中堅樓

中堅樓,位於開平市蜆崗鎮東和村的村後右側,由村民於1918年集資興建,為眾人樓,鋼筋混凝土結構。樓高六層,佔地面積45平方米,四周空曠,樓正面第三層的兩側凸出兩個圓柱狀體,後面第四層亦同,再往上三層則由三條「牛腿」承托。後面第四層中間有一個圓洞,第五層的兩端則為「燕子窩」,樓頂有一炮台,四個牆角建成懸挑的「燕子窩」,「T」形與長方形的槍眼遍布樓體,以防匪患。因該樓建築外形奇特威嚴,似一個機器人,有嘴、眼睛,故後人戲稱「機器人碉樓」。

bulb

「牛腿」

牛腿,是樑托的別名。其作用是在混合結構中,樑下面的一塊支撐物。在古建築中,「牛腿」的學名叫做「撐栱」。

30039ph024
被廢棄多年的中堅樓正面
30039ph024

頭頂拜占庭式頭盔的方氏燈樓

方氏燈樓,原名「古溪樓」,以方氏家族聚居的古宅地名和原來流經樓旁的小溪命名。坐落在開平市塘口鎮塘口墟北面的第三山山坡上,東距開平市區11千米。1920年由今宅群、強亞兩村的方氏家族和海外華僑共同集資興建,一座五層高、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碉樓,僅用8個月就竣工完成。樓高18.43米,標準層高三層,第三層以下為值班人員食宿之處,第四層為挑台敞廊,四面懸挑,第五層為西洋式穹窿頂的亭閣。這座典型的更樓對防備土匪襲擊起到積極的預警防衞作用。樓內配備有十多名聯防隊員長期駐守,配有七九槍(中正式步騎槍的型號),「毛瑟」槍(由德國毛瑟兵工廠研發生產的槍),還有兩支從美國購進的馬槍。後來又在第一層設置了發電機,樓頂設一盞探照燈,都是從德國進口的。由於集資人多為方姓,樓上設置有探照燈,因而又被稱為「方氏燈樓」。當地人形象地說此探照燈「好犀利」,燈光射到水口,水口人可以看書讀報,照到附近的小雞,小雞都暈倒。

30039ph025
方氏燈樓
30039ph025

抗日堡壘:南樓

南樓,位於開平市赤坎鎮騰蛟村。1912年司徒家族為防盜賊而建的更樓,高七層19米,鋼筋水泥結構,佔地面積39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設有探照燈。它南臨潭江之水,北扼東滘龍公路,是三埠、赤坎水陸交通要塞,形勢險要,司徒氏四鄉團隊隊部就設立於此。對保四鄉安寧,起着重大作用。1945年,抗日戰爭進入最後階段,侵華日軍為了將在海南島部隊撤退,企圖打通南路幹線,開闢四邑直通兩陽之捷徑,由新會、江門出廣州的交通線。司徒氏四鄉自衞隊據守南樓、北樓,抗擊沿潭江進犯之敵。敵人佔領龍溪里,以機槍掃射牽制北樓,以汽艇3艘從水上猛襲南樓。南樓自衞隊在樓頂架起輕機槍,反擊來犯之敵,擊斃敵人十多人,迫使敵軍後退,改從龍滾沖登陸,以村外的低蓢田為掩護,向南樓摸來。自衞隊居高臨下,待敵人到達有效射程,以機槍猛烈掃射,敵人縮回。1999年,開平市人民政府籌資三百多萬元,在原址建成南樓紀念公園,增設紀念館、七烈士雕像、牌樓等,供人憑弔和紀念。

30039ph026
南樓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每層設有探照燈,司徒家族為防盜賊而建
30039ph026

父子樓:六也居廬與性如別墅

位於開平市赤坎鎮五堡大同里,兩棟造型酷似,因並相連着似立在田野中的「父子」樓,故又稱「父子樓」,是由旅美鄉親譚華強於1930年回國興建。右樓名為「性如別墅」,是譚華強為紀念父親譚性如養育之恩而建;左樓名叫「六也居廬」,是建給他的妻子黃玉鑾居住。這兩棟樓是在美國讀建築工程系的譚華強與堂兄共同設計,布局獨具匠心。兩棟樓的樓高均為三層,佔地面積分別近5畝,中間建「父子樓」,各樓前中間設有梯級上二樓,前、左右有鐵門,二三樓有陽台,有鐵窗柱、鐵門。每層都設置主睡房、客房等。樓頂建有「通天井」和「八角窗」的特殊設置,便於空氣流通,還有自來水和手搖抽水系統,樓頂建蓄水池,樓外建了水井,天棚建造有兩張水泥躺椅,各大廳、陽台、樓前均雕塑有國畫、詩詞。建築材料和防雷設備均是進口,外觀造型和配套設施都是歐美式設計,有「赤坎江南第一樓」美譽。樓主譚華強的父親譚性如,在光緒年間赴美經商。1953年,土改運動時錯傷其家。1954年譚家不計前嫌,將「父子樓」借給公社生產隊使用三十多年,分文不收。2002年7月,開平市市長施昭平訪問加拿大多倫多,譚國鐵拜託開平市政府代管祖樓。8月,雙方成協議,開平市政府為其代管50年,並撥款修葺兩樓,工程分三期進行。

30039ph027
修繕前的六也居廬正面
30039ph027

斜過比薩塔的南興斜樓

南興斜樓,又稱邊籌築樓,位於開平市蜆崗鎮春一村委會南興里,村民集資於1903年興建的更樓,鋼筋混凝土結構。清末時期,春一村一帶因地處開平蜆崗鎮和台山三八鎮交界處,盜賊猖獗,村民在村旁建築南、北、中三座品字形的碉樓。其中,南樓高五層,中樓高六層,北樓高七層。在建北樓時,卻遇到資金不足和地基鬆軟的問題,只好邊籌資金邊施工,致使工程時斷時續,建了兩年多才建好。村民因此將北樓命名為「邊籌築樓」。隨着地基不斷下沉,碉樓向東南愈來愈傾斜,以至於住進該樓的更夫,要用二塊磚頭將床鋪東南角墊高才能睡下。該樓「斜而不傾」的傾斜角度達15度,樓的中心線偏離2米多,超過意大利比薩斜塔。建成百年來,其中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有次大地震,把村中的兩間房子都震塌了,可此樓卻完好無損。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有次12級強颱風來襲,除了頂部輕微受損外,其餘部位安然無恙。

30039ph028
南興斜樓,樓傾斜角度15度,樓的中心線偏離兩米多
30039ph028

山石碉樓:竹稱樓、竹蓮樓

竹稱樓和竹蓮樓位於開平市大沙鎮竹蓮塘村後,樓高均四層,長寬均為4至5米。碉樓牆體是利用當地的大塊鵝卵石和山泥三合土做建築材料築成,造型單一,每座石碉樓都有1至3個圓形炮眼,外形粗糙、樓身小,樓層矮,木門鐵窗,樓頂結構本土化,但卻堅固耐用,這種碉樓實物遺存目前極少。竹稱樓建於1918年,樓高15米,頂部磚瓦結構,是多戶人家集資建造的更樓,建成當年就遇到土匪來搶劫,村民在頂樓居高臨下,打死打傷土匪不少人,成功擊退來敵。村民看到碉樓防衞有效,但樓內地方狹小,容納人數有限,在1924年又集資建成了竹蓮樓,也是更樓。史料記載,竹稱樓於1920年6月15日和1930年6月15日(大沙墟日),先後兩次擊潰土匪頭吳庚有和「大眼海」劫村的企圖,為保衞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立過大功。

Author:
Last updated:
2021-01-20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