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0218phn002_01
聖保祿教堂因火警只剩下這前壁(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0218phn002_01

澳門各處都可以見到中歐文化交流的特色,如瀰漫着迷人的南歐陸情調的天主教教堂,其中最具特色的包括聖道明教堂(即板樟堂)、聖保祿教堂(大三巴牌坊)、風順堂等。澳門雖受葡人管治數百年,但華人始終佔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因此一般市民的信仰,十九仍奉儒釋道教,因而澳門各區均建有廟宇禪林,其中更不少成為澳門的名勝古蹟。

 

聖保祿教堂(大三巴牌坊)

聖保祿教堂(St. Paul's Church),是揉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的風格而建成,中西合璧,雕工精美,單是前壁的造價,在三百年前已達三萬兩銀。牌坊頂層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十字架,下分三層,上層有鴿型聖像;聖像下是聖母像;再下是聖保祿像;左右圍以天神石像六座,左側一龍頭上有小型聖母像,右側一帆船上亦有小型聖母像,其餘尚有聖人銅像四座。1990年至1995年間,前澳葡政府在昔日聖堂的地點上做了維修,並在相信是聖保祿學院創辦人范禮安神父(Father Alexander Valignano)的墓地上建成了一個天主教藝術博物館。館內安放了日本和越南殉教者們的遺骨,還收藏了澳門各教堂和修院具代表性的畫作、雕塑和禮儀用品。

bulb

聖保祿教堂

聖保祿教堂似乎跟火結下了不解之緣,教堂曾發生三次大火,屢焚屢建。而在1835年1月26日黃昏所發生的大火,幾乎把整座教堂付諸一炬,幸好前壁仍能保存屹立,成為今日的大三巴牌坊。

0218ph013
大三巴牌坊舊貌
0218ph013

聖老楞佐堂(風順堂)

聖老楞佐堂(St. Lawrence's Church)位於風順堂街,又名風順堂、風信堂、海神廟,是澳門三大古老教堂之一。因堂內主祀的聖老楞佐是天主教中的海神,往日澳門葡人的帆船出海,都需要視風信而定行止,因而得名。風順堂矗立高台上,主體建築兩側,鐘樓對峙,莊嚴偉奇。該堂大約建於1558年至1560年間,屬耶穌會所,教堂初時僅是一所簡陋的木屋,真正奠定今日規模的是1618年第一次重修。其後經過1803、1846、1892年的幾次重修,外形內觀,都沒有甚麼明顯的改動。教堂內陳設古典雅致,氣派華麗,具有東方藝術色彩。

bulb

澳門三大古老教堂

澳門三大古老教堂分別是聖老楞佐堂(風順堂)St. Lawrence's Church、聖安多尼堂(花王堂)St. Anthony及聖拉匝祿堂(望德聖母堂)St. Lazarus。

0218phn003_01
聖老楞佐堂(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0218phn003_01

聖道明教堂(玫瑰聖母堂)

聖道明教堂(St. Dominic's Church)位於板樟堂街,由道明會的西班牙籍教士在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創建。當時教堂由木板和土磚建成,因此華人稱它為板樟堂。1828年,教堂重建,一改舊貌,成為一座揉合了十八世紀歐洲巴羅克式和澳門本地建築特色的建築物。因堂內供奉葡人最崇拜的花地瑪聖母,故又稱「玫瑰聖母堂」。每年的5月13日,澳門天主教徒都參與一年一度的花地瑪聖母遊行,典禮一般在下午六時後開始。信徒在聖道明教堂參拜彌撒,接着將花地瑪聖母聖像從教堂的小祭壇處移入一座轎內,上街遊行,經過主教座堂,南灣大馬路上西望洋山主教府舉行彌撒,最後把聖母聖像顯示給山下市民瞻仰來結束禮儀。1994年,前澳葡政府撥出一千一百萬澳幣修護和翻新教堂,並將在教堂內古舊的櫥櫃內找出的許多聖像、禮儀用品和祭衣,陳列於教堂三樓鐘樓的聖物寶庫裏,供市民遊客參觀。

0218phn004_01
聖道明教堂(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0218phn004_01

媽閣廟

媽閣廟是澳門現存廟宇中有實物可考的最古老的廟宇,也是澳門文物中原建築物保存至今時間最長的。這廟位於媽閣山西面山腰上,創建年份至今未有定論,但大部分學者都肯定在葡萄牙人定居澳門前,此處已有供奉媽祖的廟宇。早期稱娘媽廟、天妃廟或海覺寺;後定名「媽祖閣」,華人俗稱「媽閣廟」。媽閣廟包括「神山第一」殿、正覺禪林、弘仁殿、觀音閣等建築物。現時廟內有實物可考的建築物是「神山第一」殿。該殿供奉天后,創建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明崇禎二年(1629年)及清道光八年(1828年)兩度重修,其門口石橫樑至今仍存創建時的石刻。

0218phn005_01
媽閣廟(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0218phn005_01

關帝廟

關帝廟位於新馬路中段的營地街市附近,前身原本是營地大街、草堆街與關前街三街的商人會館,所以有「三街會館」之名。三街會館始建於何時,今日已不可考,其重修碑記載第一次重修是在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按此則三街會館至少有二百年以上的歷史。據說過去澳門的商業活動只局限於三街內,為了聯絡商戶之間的感情,團結力量,有人牽頭組建會館,以資聯絡溝通。由於當時澳門的商業局限於三街內活動,而經營者又是社會名流,日子一久,三街會館不但成為了商業中心,還成為了澳門華人的一個議事場所,當時的澳葡政府也以會館作為聯繫華人的唯一機關。因為商人也重道義,崇奉關帝,故此公所內供奉關帝神位,後來會館慢慢演變成為今日的關帝廟,廟宇左側的建築物就是以前的會所樓宇。今天的關帝廟坐南向西,藏身在市區巍峨的建築物之中,別有風致。廟內兩旁排列着多種銀質的古代武器,為市內其他廟宇所無。廟內除了供奉關帝外,還立有財帛星君與太歲的神位。

 

蓮峰廟

蓮峰廟位於提督馬路,是澳門著名禪院之一,建於明朝,距今已有近四百年歷史,佔地遼闊,古樹婆娑。相傳廟宇初建時,本是一間廢祠,後經過多次改建和重修,才奠定今日的規模。蓮峰廟由天后殿、觀音殿、武帝殿和仁壽殿組成。1839年,兩廣總督林則徐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堅決實行禁絕鴉片措施,在虎門銷毀二百多斤鴉片。由於當時澳門是鴉片集散地,林則徐遂於同年七月來澳巡視,並於天后殿前天階的亭台,會見葡萄牙官員,亭台今日仍舊保存。屋簷後懸有一「心」字匾額,寓公正判案之意,因為亭台昔日亦是中國官員來澳審案的地方。

0218ph014
蓮峰廟
0218ph014

觀音堂(普濟禪院)

觀音堂位於美副將大馬路,又稱普濟禪院,是澳門三大禪院中規模宏大、歷史悠久、佔地廣闊、建築雄偉的一家。觀音堂創建於明朝天啟七年(1627年),廟貌巍峨,香火鼎盛。禪院的首座是大雄寶殿,次殿是長壽佛殿,後座正殿是觀音殿,院後還有廣闊幽深的後花園。觀音堂之所以聞名,其中一個原因是中美望廈條約正是在觀音堂後山簽約。現在廟內還留有據說是簽署條約的石桌,石桌中間有界線的痕跡,以表示中美雙方,石桌旁還立有碑石,以志其事。此外,觀音堂剛創建時,著名的大汕大師(石濂)曾任其主持,這位大師周遊各地,以宣傳反清復明為己任,最終被清政府逮捕入獄,在定罪遞解回原籍九江的途中死去。

 

包公廟

包公廟位於福慶街,鄰近鏡湖醫院,建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當年澳門瘟疫流行,居民迷信為鬼怪作祟,於是從佛山請來包公神像坐鎮三巴門,後來疫情大減,居民相信是神靈鎮壓了妖邪,就建廟供奉包公。該廟於1989年重修時,意外發現隱蔽多年的南山廟,現在兩廟相連。南山廟供奉的鍾馗,不知何故被封閉,且已被封了至少七十年。南山廟約建於光緒乙未年(1895年),比包公廟晚了六年。

Author:
Last updated:
2021-01-05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