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台灣的風光有多美?

30067ph025
桃園縣大溪鎮和平老街
30067ph025

大溪老街

大溪是位於台灣桃園縣東南方的大漢溪中游一處河階台地,它是大漢溪從山間流出後在此轉道向北,在兩岸的丘陵間日積月累切割而成。清乾隆年間,此地始有漢人開墾發掘,並與當地的原住民泰雅人買賣交易。後來,有富商家族聞訊至此,巧借大漢溪通暢的航運大做木材、米、鹽等生意,果真是財源滾滾達三江,之後,大溪就成為遠近聞名的交易重鎮,商賈密集往來頻仍,鼎盛一時。

 

大溪老街的精髓集中在和平路、中山路和中央路上的三條街屋,其周遭洋行、茶館等店舖林立。日據時代的1919年,大溪老街鎮上作出了大規模的改建,許多商家以石材精雕細刻出歐洲風格的拱門樑柱及繁複的浮雕圖案,現今大溪老街上林林總總的巴羅克式建築,即是其時的寫照和產物。從清朝以來至今,瀕臨大溪古碼頭的和平路老街即是大溪最為繁華的地段,兩旁熙攘的街道全為「大正式」牌樓,立面無一不具有濃鬱的巴羅克建築風格。上面的立體浮雕多取自四季水果、松樹長青等具有吉祥意味的圖案,充滿中國韻味。而幾經時事變更後,這裏顯赫一時的老屋多已凋敗衰落。所幸,那些曾極盡奢華的老屋立面仍保留完整。

30067ph026
桃園縣大溪鎮和平老街
30067ph026

集集小鎮

在台灣南投,有一個依山傍水的古樸小鎮,這是台灣名見經傳的集集小鎮。史載:清乾隆三十五年以前,距離日月潭不遠處的這個集集小鎮仍為荒野之地,及至乾隆三十六年始,方有福建漳州府人在此奮力開荒種植,田園興盛,後聞訊湧入者漸增,「集集」一名由此而來。光緒元年該地曾設集集堡,日據時代又改為集集街。1945年台灣光復後,遂將之歸屬台中縣;1950年施行地方自治,該鎮被劃歸南投縣。早於1919年,即二十世紀初的日據時期,日本人為建日月潭發電場,方便運送工程材料物資而修建一條集集鐵路,電廠落成之後鐵路又改為客貨兩運,可順勢搭載沿途的旅客,以及當地的水果、木材等。這條著名的集集鐵路支線的中心點即為集集火車站,而彼時的集集小鎮正是不可或缺的地方行政中心。以前集集小鎮上的居民家裏鮮有鐘錶這類奢侈物件,於是,他們就倚靠火車站這裏的鐘錶報時來知悉時間,長此以往,集集小火車站便與這裏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以後的漫長日子裏,集集小火車站便成為當地的顯著地標。

30067ph027
集集小鎮的鐵路
30067ph027

浩淼淡水

在台北之北的淡水小鎮,流淌着自台灣北部山區的新店溪與基隆河交匯而成的悠悠淡水河,而在淡水河的綿綿盡頭,便是那浩渺無際的蒼茫大海了。世人所謂的淡水之美,通常是指在這浩浩湯湯的淡水入海口處,於海水共長天一色之中,可深深凝望緩緩隱沒的夕陽。慕名而來的各色人等喜歡集結在淡水河口的漁人碼頭處「近水樓台」地觀看夕陽,而每當人聲達到最鼎沸時,這裏夕陽的觀賞性更達到了極致。乘着渡船緩緩漂浮在淡水河之上,及至浩淼開闊的入海口時,猛然間湧來的海風酣暢淋漓地吹拂着面龐,登時,人們會領略到一種奇妙無比的超然境界,天人合一,寵辱皆忘。

30067ph029
淡水河口漁人碼頭的夕陽,是不能錯過的美景
30067ph029

鏗鏘花蓮

花蓮縣位於台灣東部海岸的狹長地帶,東臨浩淼的太平洋,西靠險峻的中央山脈,為台灣面積第一大縣。而他們這裏所謂的花蓮,其實是太魯閣大峽谷的簡稱。這個被當地人推崇有加的太魯閣大峽谷位於台灣東部花蓮縣之西北,其險峻的峽谷深壑、危崖斷壁足令人望而生畏。太魯閣是當地原住民的發音,意為「偉大的山脈」。建於1986年的太魯閣公園囊括了太魯閣峽谷、立霧溪流域及中橫公路沿線等幾處最極致的風景地段。台灣第一條東西橫貫的公路──中橫公路在進入立霧溪峽谷後,猛然在燕子口段峽谷處變窄,奇觀迭現。雖然從燕子口至靳珩橋的步道不足500米,但卻可飽覽峽谷間最驚險的景致。在這裏,隨處可見台灣老兵同大自然不屈抗爭的痕跡。1955年,這些從大陸撤退到台灣的國民黨老兵開始了漫長艱辛的修路「戰役」,他們一斧一錘地在險峻的峭壁中日夜鏖戰,硬是在懸崖間開鑿出一道長近二百公里的盤山路──中橫公路。工程歷時四年,二百餘人為此付出生命。雖然頭頂不時有足可斃命的大小碎石滾落,但在四處設立的規避滾石的天網圍欄庇護下,還是可以在先人開好的步道上閒庭信步一番。作為太魯閣峽谷的盡頭,天祥這片遼闊的谷地為原住民泰雅族的聚集地,後為紀念南宋名臣文天祥而得名。在台灣,岳飛和文天祥那些盪氣迴腸的詩詞似被引用吟詠得最多。在這裏的文天祥紀念公園裏拾級而上,可見端立肅穆的文天祥雕像和石碑。

30067ph030
花蓮段太魯閣大理石大峽谷令人震撼
30067ph030

怡然貓空

驅車經台灣政治大學前的文山區指南路再往山坡上行走,約有半個多小時,即可見一大片恍如世外桃源般的山間樂土,這就是蜚聲島內外的「木柵貓空觀光茶園」,而那些常來常往的品茶之人更喜直呼之為「貓空」。偌大的「貓空」原為一處地質鬆軟的小溪谷,在河流經年累月的沖擊下,形成一片坑坑窪窪的河灘地,用閩南話稱之音即為「貓空」,後來叫的人多了,「貓空」便索性成為這一片神奇土地的代名詞。遙想1895年,清朝一代茶師張乃妙已慧眼瞄準了「貓空」一帶,究其緣由,是因此地與其盛產茶葉的故鄉福建安溪的地形與氣候旗鼓相當,於是,他便帶領當地人借助「貓空」的肥厚土壤和清澈水源,以栽培品質最為上乘的鐵觀音茶。當年張乃妙從安溪引進鐵觀音種植起至今,「貓空」地區的種茶史已長達一百多年,這裏茶樹的栽植面積約有一百公頃,年產茶葉六萬公斤。大約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伊始,「貓空」的部分茶農又開始在茶園旁就勢建起茶坊,現今依山而立的各類大小茶館已有七十多家。

30067ph031
三墩石茶壺博物館原是品茶的茶坊及餐廳
30067ph031
Author:
Last updated:
2021-01-05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