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30067ph017
張學良台北舊居
30067ph017

張學良與禪園

在當今的台灣,似乎已很少有人關心和了解曾是少帥張學良被軟禁之地――「禪園」了。相較於許多人頭攢動的知名景點,這個如今已改作花園景觀餐廳的禪園甚至有些門庭冷落。這個在陽明山半山腰上潛伏得很深的禪園確實不易找尋,直到今天,這裏似乎依然是人跡罕至。這座位於台北北投幽雅路34號的百年日式古木建築,地處北投地熱谷大屯山凹的制高點,其樸質無華的小門上只寫有淡淡的「禪園」二字,倒是旁邊一塊木製題匾上所書「張學良少帥舊居」的字樣能讓路人警醒瞠目。穿越小門,順着木梯沿山勢直下,便來到當年張學良將軍被蔣介石軟禁之地。綠蔭掩映間,只見一座靜謐的小樓幽然佇立其中。

30067ph016
張學良像
30067ph016

孫中山與梅屋敷

台北的中山北路一段46號是大隱於市的「逸仙公園」所在地,珍貴的國父史跡紀念館默然獨立其間。逸仙公園的正門處,只見端立有莊重古樸的中式牌樓。園內,花草繁茂蔥蘢,池水碧綠如鏡,不時還有假山、迴廊、碑亭等應景雜物點綴其間。而在枝葉扶疏的黑松、羅漢松、葫蘆竹等常青樹木的映襯下,最惹眼的竟是蓊鬱的龍柏,它是1987年蔣經國親手所栽種。這個小巧精緻的逸仙公園藏匿在熙攘嘈雜的台北車站後約半公里不遠處,是孫中山1913年第二次來台灣時下榻的旅舍(原名梅屋敷),也是台灣至今唯一留存的孫中山革命遺跡場所。史載,孫中山一生中曾有三次來台,分別為1900年、1913年和1918年。其時1900年9月24日,孫中山從日本神戶經馬關赴台。儘管在當局的嚴密監視下只停留短暫的42天,但孫中山仍借此行馬不停蹄地傳播革命思想,後其革命影響在台深深植根。1912年,孫中山辭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繼任。翌年8月,「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離開上海奔赴廣州,策劃討袁之事,當聞知廣州局勢有變後,孫中山第二次來台。其時,正遭遇通緝的孫中山由台灣總督府派員接待,其下榻的地點正是建於1900年、由日本人經營的「梅屋敷」旅館。因日本殖民當局監控嚴密的緣故,孫中山此次在台的停留時間更短,僅有區區10個小時,但期間,他仍秘密會見了台灣同盟會的會員,意欲倒袁不輟。據說,該旅館亦為當年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與孫中山商議政情的場所。1918年6月,孫中山由廣州搭船經汕頭,再轉乘「天草丸」號於7日抵達台灣基隆,但因日本殖民當局對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極盡阻撓之能事,孫中山身不由己,無奈之下只在台逗留一小時,後改乘「信濃丸」號前往日本。就這樣,台灣在孫中山關注、殷切的視線中逐漸遠去。現時的梅屋並非當年的原址處。時光漂流荏苒,梅屋敷也已幾經變遷。

30067ph023
1905年的孫中山,時年39歲
30067ph023
30067ph022
台灣僅存的孫中山來台住址梅屋敷,現為「國父史跡紀念館」
30067ph022

台北之家

位於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的台北之家,前身是美國駐台領事館,風雨經年,坎坷數載,命運多舛。史載:這座頗具美國南方殖民時期風格的建築始建於1926年日據時期,一直沿用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及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美日兩國宣戰,該領事館的業務也隨之驟然停止。直至1946年4月,此建築物才重新開啟,並仍作為美國駐中華民國的台北領事館。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京向世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之後,國民政府於12月7日遷往台北。12月30日,美國將台北領事館升格為美國駐台北總領事館。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重新援助台灣,除重新派駐「中華民國」大使外,還將總領事館移設別處,原領事館的建築物遂改為美國海軍武官處。其後,這裏又正式改為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的大使官邸。在1979年1月1日美國與台灣斷交前,這裏先後曾是六位美國「駐華」大使的在台居所。時任美國總統尼克遜,訪台期間就住在此地。隨着美領事館撤離台北,實為「美國之家」的台北之家也關閉。1997年2月,這個曾經熱絡異常的昔日美國領事館建築掀開了命運的另一章,它被台北市政府指定為三級古蹟,經由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贊助新台幣六千萬元後整修一新,再委託台灣侯孝賢導演擔任理事長的「台灣電影文化協會」掌管,並被命名為主打電影文化藝術的「台北之家」,而原美國領事館旁側的車庫及發電機房也改建為聲譽漸隆的電影主題館──「光點台北」。2002年底,立志提升台灣電影的「光點台北」主題電影館在台北之家立足,其時正處低谷、萎靡不振的台灣本土電影,不由得為之一爽。

30067ph020
位於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的台北之家,前身是美國駐台領事館(Clara Lee攝)
30067ph020
30067ph021
色彩斑斕的時尚屋除了兜售林林總總小物件外,也不忘延續電影的主題,店上方張貼着中國著名導演的群像(Clara Lee攝)
30067ph021

溫泉博物館

台北素有「泡在溫泉中的城市」之謂,而距台北市十多公里、有百多年溫泉開發史的陽明山麓的北投鎮更有許多饒有意味的去處,那裏熱氣籠罩的溫泉密如雨織,新穎別致的溫泉旅舍比比皆是,北投溫泉區堪稱是世間最美麗的溫泉鄉。而北投溪邊的溫泉博物館又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北投溫泉的歷史可追溯至大約三百年以前,當時這裏還是個寸草不生、地熱如炙的蠻荒之地。潺潺流淌而過的北投溪,其主源頭為大屯火山群的地熱谷地帶,故使得這裏終年蒸氣繚繞,硫磺味熏人鼻目,顯得格外詭譎莫測。此情此景,令原住民凱達格蘭族的北投社人心生敬畏,遂將此地稱為「PATAUW」,意為神秘的「女巫」,譯成漢音即為「北投」。史載:1894年,德籍商人奧利在台灣的北投意外發現了溫泉,登時欣喜有加,後在此首開溫泉俱樂部以助興。隨後的1896年,即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的翌年,日本商人平田源吾來此,並深深折服於北投熱氣蒸騰、婀娜旖旎的良辰美景,流連忘返之餘,又破天荒地在此處開設溫泉旅館「天狗庵」。從此,名目繁多的或官方或民間開設的溫泉旅舍和浴室在北投落地生根,一發而不可收。

 

市長官邸

位於台北徐州路46號處的「市長官邸」,是一棟極具特色的「和洋混合式」屋邸,其歷史可追溯到台灣日據時期的1940年,當時許多建築都不可避免地帶有明顯的日式遺痕,同時又因「明治維新」後西風東漸的緣故,這種雜糅混搭即成就了所謂的「和洋混合式」建築。1994年以前,包括李登輝、黃大洲等在內的歷任台北市市長均在這裏居住過。及至1995年陳水扁任市長搬到了民生東路後,「市長官邸」的諸多行政功能始被廢棄,而空餘的主體建築也就成了過往歷史的象徵。1996年元旦,市長官邸首度對外開放,成為專供普通市民參觀瀏覽的景點。至同年3月,「市長官邸」又改弦更張,重新定位為「官邸咖啡屋」──即涵蓋音樂及文學等展演的藝術場所,從此,民眾趨之若鶩。

 

紅樓

在匯聚着新一代流行文化的台北西門町徒步街區的西側,可依稀望見一幢兩層樓高的紅磚古樸八角洋樓,即使貌似煢煢孑立靜默不言,它的超然物外與卓爾不群也令人不由自主地肅然起敬,繼而想探個究竟。這就是承載了百年多文化藝術歷史的台北「紅樓」。早在1904年以前,台北「紅樓」還是官方興建的示範性公營市場,後被拆除,再經建築師近藤十郎的精心設計,重新改建而成。「紅樓」的整體建築於1908年12月落成,時稱八角堂。1949年,獨具慧眼的上海名賈陳惠文等人承租八角紅樓,隨後將之易名為滬園劇場,並在劇院的二樓添加戲台和三百多個座位,主打京戲。兩年之後,陳惠文突發奇想將滬園劇場改作紅樓書場,以期此稱謂能與這裏的紅磚洋瓦相呼應,而期間上演的「橋段」也順勢從經典京劇轉為說書、相聲等傳統門類的通俗藝術。1963年,當電影在台灣日益深入人心時,紅樓亦再次搖身一變,改稱為紅樓電影院。2000年7月的一把大火又將紅樓八角堂後的十字樓焚毀殆盡,兩年後經過重修,「紅樓劇場」方得以重出江湖。自2007年伊始,紅樓方漸入佳境,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掌門,特開闢八角樓內二樓劇場、中央展區、百寶閣、精品區、紅樓茶坊、十字樓直段的16工房、河岸留言展示廳及北廣場的創意集市、月光電影院、露天咖啡區等區域,自此,紅樓又重換新顏。

30067ph024
1908年建的西門紅樓,是現今台灣所保存最古老完整的三級古蹟市場建築物
30067ph024

鄧麗君墓園

台灣歌手鄧麗君的名字早已超越時空本身,繼而幻化成一個深邃凝重的文化符號。遙想約四十年前的大陸,耳鼓充斥着革命歌曲的人們,突然被一種聞所未聞的詠嘆愛恨情仇的綿軟歌聲擊倒,這歌聲的始作俑者便是鄧麗君。但在那時候,鄧麗君也有被人曲解和鄙夷的,她的很多歌曲都被定性為「黃色歌曲」,成了公開為國民黨反攻大陸呐喊招魂。儘管如此,鄧麗君的歌聲在大陸仍是一如既往的愈唱愈響。鄧麗君從未踏足祖國大陸,但在這裏,她早已贏得了難能可貴的「十億個掌聲」,無人可與之匹敵。1995年5月8日,42歲的鄧麗君在泰國清邁因哮喘病發身亡。同年5月11日,她的靈柩被運抵台灣,28日下葬到金寶山的墓地,從此長眠於此。因鄧麗君原名鄧麗筠的緣故,她的墓地就有了個親切典雅的名字──「筠園」。筠園坐落在離台北市區較遠的金寶山一帶,鄧麗君的墓是一個長方形的黑色大理石棺塚,棺蓋上雕鑄着鄧麗君的臥像,她雙目微闔,雙手交叉於胸前,端莊凝滯,安然閒適。棺蓋右側的一塊巨石上,刻有宋楚瑜的題字「筠園」。在棺蓋的正前方,則嵌有鄧麗君青春年少時的甜美照片,她正綻放着天使般的笑容,戀戀不捨地深情凝望人間。

30067ph018
鄧麗君的墓是一個長方形的黑色大理石棺塚,棺蓋上雕鑄着鄧麗君的臥像
30067ph018
30067ph019
鄧麗君舊照
30067ph019

九份

在依山傍海的台北縣瑞芳鎮九份,昔日曾是台灣的採金中心,有亞洲金都之謂,但盛極而衰之後,人群大量遷徙外流。上世紀八十年代,九份老街的寂靜終於被喧囂鼎沸的人聲打破。電影《悲情城市》的熱播讓九份名聲大噪,這個因淘金而興,又因淘金而衰的濱海小鎮,終於開始了從黃金導致的資源枯竭轉向由旅遊帶動的新一輪淘金運動。九份打着懷舊招牌的各類小舖頗多。有人說,九份小鎮的轉型是成功的,是資源型枯竭城市走向復興的一個成功案例,但亦有人說,一系列商業化的建設破壞了小鎮的寧靜和質樸,是敗筆。誠如這裏張貼的一則楹聯所說,「今日九份客到來,當年黃金夢已遠。」在驚奇的欣喜或是悲涼的嘆息間,九份小鎮的古老傳說的確是離世人愈來愈遠了。

Author:
Last updated:
2021-01-05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