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20201ph027
徽州文學作品
20201ph027

徽州文學

徽州文學常為研究徽州文化的學者所忽視。一般認為,徽州文學是徽州文化中的弱項,因為徽州歷史上似乎沒有以文學著稱於世的文學家。其實徽州文學自有其閃光出采之處。徽州歷史上的文學創作非常普及,幾乎各行各業都有不少人能詩善文。不僅許多學者、書畫家、科學家、工藝家、官員都有詩文結集,而且商人、武術家以及農民、農婦都有見之史籍的詩文創作。有的村莊甚至可稱文學村,如歙縣江村,截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全村一百多戶人家,即有78位作者,著書155種。清初詩歌總集《詩觀》共選入安徽作者二百六十多人,其中169人為徽州人。由此可見徽州文學創作的盛況。

 

徽州文學家有不少作品傳誦千古,歷久不衰。如唐朝晚年定居祁門的張志和的《漁父歌》,宋代朱熹的《觀書有感》等。善於開拓創新是徽州文學家的又一特點,如唐代歙縣吳少微與富嘉謨共創了一種「富、吳(文)體」,大有益於掃除南北朝的浮靡文風。宋代績溪縣胡仔繼阮閱《詩話總龜》而作的《苕溪漁隱叢話》,側重論文考義,評詩重自出新意,不隨人後;元代歙縣方回的《瀛奎律髓》,論詩極多獨到之見;清代歙縣張潮的《幽夢影》,融合藝術美學與生活美學於一書,體裁別緻,頗多卓異見解,且極富文采。至於現代績溪的胡適,首倡白話文學,並寫出了現代第一部白話詩集《嘗試集》;歙縣的陶行知創撰了大量口語詩歌;太平的蘇雪林,躋身「五四」時期最著名的女作家之列。

bulb

《漁父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bulb

《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徽州戲曲

徽州早在東晉時代已有歌舞演出的記載,明清時代,戲劇藝術極其繁榮。徽州古老的劇種,除了著名的徽戲,還有傀儡戲、儺戲、目連戲。傀儡戲,即木偶戲,是祭祀活動中的一個項目。木偶七八十個,生、旦、淨、末、丑角色一應俱全。演員三至四人,文武場各有一人掌控,分別操縱木偶角色及各種樂器。唱腔為徽腔,常演的劇目有《玉堂春》、《二進宮》等。

 

儺戲,又稱「徽州儺」,它融合了徽州地區的傳統文化和民俗民情,自宋以來,已由原始的「驅除疫鬼」發展成包括驅邪扶正、祭祀祖先、祈求平安、祈求豐收等眾多內容的迎神賽會活動。徽州儺的表演,以現代戲劇的概念來考量,它算不得戲,只能稱之為「舞」。徽州目連戲產生於明萬曆期間。祁門人鄭之珍所撰《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一經問世,迅速流傳,影響不斷擴大。鄭本目連戲充滿徽州風土人情,基本唱腔是「弋陽腔」,在表演形式上糅進了許多徽州民俗活動的內容和民間雜耍的技藝。凡是廟會、祭祀迎神活動,徽州人必唱目連戲。

 

徽戲,亦稱徽劇,是徽州最有影響的劇種。徽戲最獨特之處是聲腔,徽戲的聲腔吸收了餘姚、海鹽、弋陽、昆山四大聲腔,特有的「滾唱」藝術更在南方戲劇聲調的發展史上別開生面。徽戲的表演藝術多姿多采,其特點是排場宏麗,武技高超,並且高度重視表演的動作性。徽戲的劇目也極為豐富,據說有一千多齣。徽州的劇作家,最著名的有汪道昆和創作了中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雷峰塔傳奇》的汪廷訥。清代,四大徽班進京,徽戲不斷發展完善,它不僅是京劇的鼻祖,也為其他地方劇種提供了豐富的養料。在中國戲曲史上,徽戲擔當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角色。

20201ph028
徽州貴池古儺戲
20201ph028
20201ph029
徽劇《連環計》中呂布與貂蟬
20201ph029

新安畫派

新安畫派是明末清初徽州著名的畫壇流派。以徽州籍畫家為主體,以黃山、白嶽及徽州山水為主要創作題材,以渴筆焦墨呈現簡淡明潔的士人格調。在中國繪畫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新安畫派是由天都畫派發展而來。天都畫派以程嘉燧、李永昌等徽籍畫家為創作群體,宗元代倪(倪瓚)、黃(黃公望),自成面貌。這些畫家中,有後來被稱為「新安四家」的漸江、汪之瑞、孫逸和查士標 。「新安」一詞用於畫壇流派稱謂,始見於清初張庚(1685—1760年)之語:「新安自漸江師雲林法見長,人多趨之,是亦一派也。」新安畫派因「新安四家」的出現而鼎盛。四家之外,值得一提的還有程邃、戴本孝、鄭旼等傑出畫家。繼江注、姚宋、祝昌等的傳承,又出現雪莊等人的變法。發展到近現代,以黃賓虹、汪采白為代表的新安畫派更日益推陳出新。作為一個畫派,新安畫派在其近三百五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比較鮮明完整的繪畫風格體系。在傳統法度、社會觀照、審美理念三方面,使傳統與現代、人格與畫格達到互融統一,在中國山水畫發展史上獨樹一幟。

20201ph030
黃賓虹的《山川臥遊圖》(局部)
20201ph030

徽派版畫

徽派版畫出現於元末明初,現存最早的作品是績溪石家刻本《武威石氏源流世家朝代忠良報功圖》。明萬曆以後,由於徽商積極介入出版行業,並在插圖上大做文章,徽派版畫進入輝煌期,出現了《方氏墨譜》、《程氏墨苑》、《十竹齋箋譜》等一批名聞遐邇的版畫名品。由於徽商重金招聘名畫家和名刻工繪刻圖畫,因而徽州許多國畫家均投身於版畫藝術創作,其中休寧丁雲鵬的創作量最為豐富。國畫家的投入,國畫技法在版畫創作中的大量運用,使徽派版畫的藝術風格從一開始就不同流俗。與此同時,一批名刻工迅速崛起。明末清初,歙縣黃氏刻工的高超刻圖技術冠絕一時。徽派版畫在印刷上也領異標新,《十竹齋箋譜》所體現的套版印刷法是中國在世界印刷史上的第二大貢獻,開創了後世「木版浮水印」 和套色木刻藝術的先河。

bulb

套色木刻

一種版畫印刷法。方法是用多塊木板套印出多種顏色的版畫,可分為浮水印、油印、粉印等。

20201ph031
徽州線刻版畫《神像》
20201ph031

徽派篆刻

徽派篆刻興起於明代中後期,其時徽州人何震、蘇宣、朱簡、汪關先後以篆刻著名,世人稱「徽派」。徽派篆刻家治印,很注重從習篆字入手,精研六書,同時從金石、碑版、法帖、鐘鼎、泉幣、磚瓦等篆字造型上吸收知識,構思篆法與章法,並開創切刀和邊款單刀雕刻技藝。此種刀法以後為丁敬所吸收,由此形成一種切刀篆刻流派──浙派。朱簡歷時14年寫成《印品》一書,對篆刻理論作出重大貢獻。清早中期,歙縣程邃、巴慰祖、胡長庚、汪肇隆繼承何、蘇、朱、汪等印家的長處又變革創新,專學秦漢,變化多姿,用刀簡潔,自成一體,人稱「歙四子」。到了晚清,黟縣黃士陵崛起,人稱「黟山派」。黃士陵以其深厚的金石學修養,棄印家以切刀法摹仿爛銅印追求古拙殘破美的傳統習慣,自立新意,改用沖刀,使漢印原來的銛銳峻峭得到更好表現,影響了後來的齊白石、李尹桑等人,形成了徽派篆刻的第三個高潮。近代黃賓虹對徽派篆刻有所發揚,對周秦古璽,考釋印文,鑽研頗深,為印學發展作出很大貢獻。徽派篆刻真正開了文人刻印的風氣,自篆自刻,實現了篆刻由實用藝術向造型欣賞藝術的轉變。

20201ph032
名家篆刻作品
20201ph032
Author:
Last updated:
2020-12-22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