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五台山與佛教的淵源

30030ph006
五台山黛螺頂寺高僧雲集
30030ph006

五台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勝地,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也是中國興建佛教寺廟建築最早的地方之一。自東漢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起,歷代修造的寺廟鱗次櫛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輝煌,是中國歷代建築薈萃之地。雕塑、石刻、壁畫、書法遍及各寺,均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五台山又以建寺歷史悠久和規模宏大,而居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故有「金五台」之稱,在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尼泊爾等國享有盛名。

bulb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分別是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和安徽九華山。

佛教傳入五台山,普遍的說法是始於東漢。史籍記載,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漢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同兩位印度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來到洛陽。永平十一年,迦葉摩騰、竺法蘭從洛陽來到了五台山(當時叫清涼山)。他二人想在此建寺,但由於當時五台山是道教根據地,二人頗受排擠,因此奏知漢明帝。漢朝廷為辨別佛教與道教的優劣高下,讓僧人與道士表演、說明、驗證,後雙方達成焚經的約定,以別真偽(相傳,焚經地點在今西安焚經台)。結果,道教經文全部焚毀,佛教經文卻完好如初,故他二人獲得建寺的權利。

 

相傳他二人在此發現釋迦牟尼佛足跡,還發現佛「舍利」,而這座山還和印度的靈鷲山(釋迦牟尼佛修行處)相似。寺院落成後,以其山形命名為靈鷲寺。漢明帝劉莊為了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兩字,因而寺院落成後的全名是大孚靈鷲寺。大孚靈鷲寺是現今顯通寺的前身。從那時起,五台山開始成為中國佛教的中心,五台山的大孚靈鷲寺與洛陽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院。

30030ph007
顯通寺
30030ph007

南北朝時期,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出現第一個高峰。北魏孝文帝對靈鷲寺作規模較大的擴建,並在周圍興建了善經院、真容院等十二間寺院。北齊時,五台山寺廟急增至二百餘座。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詔在五個台頂各建一座寺廟,即東台望海寺、南台普濟寺、西台法雷寺、北台靈應寺、中台演教寺,也因為五台山是文殊菩薩演教的地方,所以這五個台頂上的寺廟均供奉文殊菩薩。從此以後,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個台頂的寺廟禮拜,叫做朝台。此時,五台山之名已在史籍中大量出現。

 

盛唐時期,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出現了第二個高峰。這個期間全山寺院多達三百所,有僧侶三千餘人。此時的五台山,不僅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副其實的佛教聖地,被譽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李唐王朝起兵太原而有天下,所以視五台山為「祖宗植德之所」。李淵在起兵反隋時,就對佛教許下大願,如果當上皇帝,一定大弘三寶。唐太宗即位後,重興譯經事業,使波羅頗迦羅蜜多羅主持,又度僧三千人,並在舊戰場各地建造寺院。武則天在爭奪皇位的鬥爭中,非常重視佛教的作用,為其上台大造輿論。她還命人重新翻譯《華嚴經》,並重建五台山的代表寺院清涼寺。

30030ph008
五台山菩薩頂
30030ph008

由於佛教經典中所說的文殊菩薩住處──「清涼山」、「五頂山」,同五台山的地形、氣候、環境極為相似,所以中外佛教徒便把五台山這個「五峰聳出」、「曾無炎暑」的自然場所,當作是文殊菩薩住地。五台山也借助於李唐王朝的強盛顯赫於世,由此馳名中外,成為佛教徒競相朝禮的聖地。在唐代,文殊菩薩尤其為佛教徒所尊崇。當時國家規定,全國所有寺院的齋堂,都必須供奉文殊菩薩聖像。

 

唐代五台山佛教聖地形成的另一標誌,是外國佛教徒對五台山的無限景仰和競相朝禮。唐朝經濟繁榮,國勢強盛,在國際上聲望甚高,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隨着國際交往擴大,五台山還受到印度、日本、朝鮮和斯里蘭卡等國佛教徒的景仰。朝禮五台山和到此山求取佛經、佛法的外國僧侶很多。

Author:
Last updated:
2020-11-23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