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誰人開鑿樂山大佛?

30004ph035
樂山大佛身高71米,堪稱世界之最
30004ph035

樂山大佛名聞遐邇,並於1996年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究竟是誰人開鑿這座頂天立地的巨佛?由於年代久遠,現存多種說法,較有史實佐證的為唐《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記》載:「開元初,有沙門海通者,哀此水險……作古佛像」。佛像是於唐代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凌雲寺的僧人海通禪師為減殺水勢,普渡眾生而發起,召集人力、物力修建。海通禪師圓寂後,工程被迫停止,多年後,先後由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和韋皋續建。直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完工,歷時90年。

 

相傳,佛像動工後,那時嘉州新任地方官,愛財如命。他打聽到海通募化了許多銀子,就帶着一群衙役來到凌雲山上,索賄營造經費,海通面對貪官,大義凜然地說:「自目可剜,佛財難得」。酷吏一再逼迫,海通也說到做到:「自抉其目,捧盤致之」,「吏因大驚,奔走祈悔」。然而,海通生前並沒有實現自己的宏願,不久,就圓寂歸天了。以後,石青等老石匠也相繼去世。後來,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和西川節度使韋皋相繼捐獻薪俸相助,朝廷方面也下詔賜款資助。繼承了海通和石青的事業,組織人力物力繼續開鑿。人們為了紀念海通,就把他當年住過的山洞叫做「海師洞」。至今,洞內還有一個盤膝而坐、神情堅毅、手托盛眼珠的玉盤的海通塑像。

30004ph037
樂山大佛是凌雲寺的僧人海通禪師發起修鑿的
30004ph037

樂山大佛地處四川省樂山市,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大佛依岷江東岸凌雲山棲鸞峰臨江峭壁鑿造而成,時稱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為古彌勒佛的坐像,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藝術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大佛雙手撫膝正襟危坐的姿勢,造型莊嚴,排水設施隱而不見,設計巧妙。大佛通高71米,頭高14.7米,頭寬10米,髮髻1,051個,耳長6.7米,鼻和眉長5.6米,嘴巴和眼長3.3米,頸高3米,肩寬24米,手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背寬9米,腳面可圍坐百人以上,是中國現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摩崖石刻並非是石窟藝術)。

 

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大佛體態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大佛頂上共有螺髻1,051個,遠看髮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單塊螺髻根部裸露處,有明顯的拼嵌裂隙,無沙漿黏接。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側,有一深約25厘米的窟窿,維修工人從中掏出許多破碎物,細看乃腐朽了的木泥。這證實了南宋范成大在《吳船錄》中的記載:「極天下佛像之大,兩耳猶以木為之」。由此可知,長達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鑿就,而是用木柱作結構,再抹以錘灰裝飾而成。大佛的雙耳以木柱作結構,究竟是唐代貞元十九年竣工時就是如此,還是後人維修時用這種工藝修補,已不可考證。

30004ph036
樂山大佛的髮髻與頭部渾然一體
30004ph036

在大佛左右兩側沿江崖壁上,還有兩尊身高超過16米的護法天王石刻,與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與天王共存的還有數百龕上千尊石刻造像,宛然彙集成龐大的佛教石刻藝術群。大佛左側,沿「洞天」下去就是近代開鑿的凌雲棧道的始端,全長近500米。右側是唐代開鑿大佛時留下的施工和禮佛通道──九曲棧道。

 

樂山大佛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第9層和第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遠望看不出。衣領和衣紋皺褶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也有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但互未鑿通,孔壁濕潤,底部積水,洞口不斷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約有2米寬的浸水帶。這些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

 

大佛兩側的岩石是紅砂岩,紅砂岩是一種質地疏鬆,容易風化的岩石,比花崗岩軟,是很適宜雕塑的材料。但佛像雕好後,容易受到侵蝕、風化。樂山大佛在近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仍免不了遭到各種各樣的破壞,有自然的,也有人為的。各個朝代都對它進行維修。自明、清以來的數百年間,大佛更是飽受自然風雨侵蝕和人為的破壞,以致佛身千瘡百孔,面目全非。1962年,政府撥專款對佛像做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維修,1982年2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前後,政府又撥款對大佛進行了一次有史以來的全面「體檢」。

Author:
Last updated:
2020-10-14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