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20107ph040
虞弘墓漢白玉石槨的正面
20107ph040

隋唐帝國在中國歷史上達到鼎盛時期,經濟、文化極其發達,與世界各國交往密切,對外貿易頻繁,是當時世界上最開放的國家之一。已發現的隋唐城市遺址多達百處,體現了唐朝統一的多民族大帝國的強盛;已發現的王室貴族墓葬及窖藏文物,也向人們展示了唐代工匠高超技藝。隋唐時期是佛教的黃金時代,至今保留的唐代寺院、石窟寺和造像遍布全國各地,著名的如法門寺地宮、敦煌石窟等,都成為研究佛教考古的主要資料。

 

虞弘墓

隋代虞弘夫婦的合葬墓於1999年被發現。根據墓誌可知,虞弘是來自西域的魚國人,曾在茹茹國為官多年,並出使過波斯、吐谷渾等國;入中原後,又歷經北齊、北周和隋三個朝代,出任過多種官職,更曾在北周掌管來華外國人事務,是一個經歷和身份都較為特殊的官員。墓葬中發現的仿木構建築的漢白玉石棺,是一件融西域、中亞、西亞藝術於一體的精品。石棺內外均浮雕彩繪圖像,內容極其豐富,有宴飲圖、樂舞圖、狩獵圖、釀酒圖、家居圖、出行圖等。圖中人物皆深目、高鼻、黑髮,有的還留着濃鬚和波浪形長卷髮,外貌特徵近似地中海地區的印度──地中海種族群,服飾、器皿、樂器、舞蹈以及花草樹木等則近於波斯、中亞地區的傳統藝術風格。除石棺外,墓中還出土了眾多隨葬品,主要有石俑、覆蓮俑座、漢白玉石柱、漢白玉石燈及墓誌、銅錢、陶片等。虞弘墓集各種文化於一身,將中原文化與西域以及中亞、西亞等各國文化融合在一起,為研究古代絲綢之路和東西方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資料。

bulb

茹茹國

約在1600年前大漠塞北的土地上,一個叫「柔然」的民族崛起。柔然人建立了「柔然國」也稱「茹茹國」。

唐代陵墓及陪葬墓

唐代20座帝陵中的18座集中分布在陝西省乾縣、禮泉、涇陽、三原、富平、蒲城六縣,東西綿延百餘公里。唐代帝陵自乾陵開始形成定制,多因山為陵,墓室在山南的半腰處,四周築圍牆,四面設門。二、三道門間置石刻群,第一道門外為眾多的陪葬墓。18座帝陵內共埋葬了唐代19位皇帝和二百多位皇親貴族以及勳臣。各陵以昭陵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扇形,極其壯觀,堪稱世界陵墓史上的奇跡。陪葬是唐代皇室埋葬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籠絡人心、鞏固政權的一種手段,墓葬數目相當可觀。在乾陵的永泰公主、章懷太子和懿德太子三座陪葬墓內,發現了精美的唐代壁畫,壁畫內容具有濃厚的唐代宮廷生活氣息。唐代陵墓及其陪葬墓的發掘,為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發展高峰的大唐盛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20107ph041
永泰公主墓內壁畫的仕女圖
20107ph041

何家村金銀器窖藏

「安史之亂」給大唐王朝帶來了無盡的災難,人們為了躲避戰亂倉惶出逃,匆促之中將眾多珍寶掩埋地下,隨着時間的流逝而無人知曉。何家村窖藏則於1970年偶然被發現。考古人員在兩個陶甕與一個虎頭鋪首提樑銀罐中發現文物千多件,包括寶玉裝飾、貴重藥材、中外錢幣、銀鋌、銀板、銀餅及各種金銀器皿。其中,金銀器皿270件,金器總重量298兩,銀器總重量三千九百多兩,可謂唐代金銀器的空前發現。這批珍寶多出自唐代宮廷,具有極高的價值,而且當中不乏重要的歷史遺物。如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鴛鴦蓮瓣紋金碗、蔓草龍鳳紋銀碗、雙狐紋雙桃形銀盤、舞伎八棱金杯、鎏金鸚鵡紋提樑銀罐、蔓草雙鳳紋銀方盒等等,都是唐代金銀器皿中的珍寶。何家村金銀器窖藏就像一個唐代金銀藝術的博物館,向人們展示着充滿蓬勃朝氣的大唐盛世。

20107ph042
舞馬銜杯紋銀壺
20107ph042

法門寺地宮

法門寺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城西125公里扶風縣城北的法門鎮。始建於東漢末年,唐代屬皇家寺院,因在地宮中安置佛指舍利而成為佛教聖地,無數的珍寶隨佛骨封閉於地宮之中。1981年法門寺塔在狂風暴雨中轟然崩塌,六年後人們開始對法門寺塔地基進行發掘。第一道石門打開之後,長長的甬道上鋪滿了厚厚的錢幣,第二道石門前立著兩塊刻滿漢字的石碑,詳細記載了佛指舍利的由來、歷代特別是唐代的供養盛況。整個地宮流光溢彩,陳設件件排列整齊,共發現金銀器121件,瓷器16件(其中13件為秘色瓷),琉璃器20件,石刻文物11件,另有大量的銅、鐵器、各種貨幣、絲綢、玉器以及佛教至寶佛指舍利及其寶函等。

 

其中,錫杖是佛教極其重要的法器,為佛教權威的象徵。法門寺地宮出土的迎真身雙輪十二環鎏金銀錫杖,是迄今世界上發現時代最早、等級最高、製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有「世界錫杖之王」之稱。出土的佛骨舍利共有四枚,其中一枚為真身佛指,即靈骨;另外三枚為玉質佛指,即影骨。影骨是真身的複製品,又是真身的影像,仿造極為逼真,是唐武宗滅佛時,為保護真身舍利而製。安放其中一枚影骨的八重寶函是目前為止世界上發現最精美、層數最多的寶函,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佛骨的無限崇敬。另外,出土的一批金銀茶具是迄今世界上發現時代最早、等級最高的茶具,堪稱茶器中的國寶。它們反映了唐代茶道的興隆,也用另一種方式向人們展示了當時的製茶工序。

20107ph043
迎真身雙輪十二環鎏金銀錫杖(杖首)
20107ph043
20107ph044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四門金塔及佛骨舍利
20107ph044

敦煌石窟

敦煌石窟與雲岡石窟、龍門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東千佛洞、水峽口下洞子石窟,肅北五個廟石窟和一個廟石窟,玉門昌馬石窟。現已編號洞窟492個,壁畫面積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彩塑三千餘身。其中莫高窟位於敦煌縣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歷時近千年。作為古絲綢之路上的咽喉要塞,從漢代開始敦煌即在中西交往中起着橋樑的作用。敦煌石窟既有中西合璧的特色,還有各個宗教留下的印記。

 

1900年,道士王圓籙發現了隱藏的洞窟,裏面堆滿了卷子、絹畫和各種佛教法器,這便是著名的敦煌藏經洞,這裏保存了五萬多卷從四到十一世紀的「敦煌文書」或「敦煌遺書」,包括社會文書、佛教經卷、絹畫、刺繡、銅佛、法器等文物,內容相當廣泛。然而當時這批國寶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和保護,引來了眾多的外國尋寶者劫掠,許多資料散失海外。眾多中外學者從最初對出土文獻的研究,到對敦煌石窟、史地,甚至絲綢之路沿線出土文物的研究,逐漸形成了一門獨立的新興學科──敦煌學。

20107ph045
敦煌石窟壁畫竹林說法圖中的女菩薩
20107ph045
20107ph046
藏經洞中發現的絹畫
20107ph046

庫車龜茲遺址

庫車是古龜茲的國都,位於塔里木盆地北緣中部,唐朝在此設安西都護府,使之成為安西四鎮的核心。這裏地處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交融的中心,也是中國與希臘、羅馬、波斯、印度等多種世界古文明交流的中心之一。考古工作者在龜茲發現了大批北朝至唐代的佛教寺廟和石窟遺址,以及在墓葬、城址中出土的豐富文物,證實了龜茲在絲綢之路上具有交通樞紐地位,以及中西文明、各個宗教的交匯點。龜茲發現的唐代安西都護府遺址是新疆地區最大的城址,城址中出土了與長安宮殿相同的建築材料,在庫木吐拉千佛洞中有不少壁畫保留了中原地區的風格。這些現象證實了龜茲文化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唐朝時隨着設立都護府而來的將士、官吏、商賈、百姓和僧侶等眾多漢人遷入龜茲,在這裏長期居住、生活,中原的漢文化隨之而來。甚至在唐朝退出西域百年之後,漢民族的文化習慣仍然被龜茲的漢人所保留。

20107ph047
庫車龜茲蘇巴什佛寺遺址
20107ph047
Author:
Last updated:
2020-10-07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