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士無雙——于敏

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理論研究少不了他,提升中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增強國防實力的功勞離不開他,而他的名字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才被解密公開,他是「兩彈一星」元勛于敏。

1965年11月的一天,身在北京的核物理學家鄧稼先接到了一個從上海打來的電話,電話的內容耐人尋味:「我們幾個人去打了一次獵……打上了一隻松鼠。」

鄧稼先聽出是好消息:「你們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

「不,現在還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標本。……但我們有新奇的發現,它身體結構特別,需要做進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們人手不夠。」

「好,我立即趕到你那裡去。」

第二天,鄧稼先趕到上海,但他並沒有去看甚麼松鼠標本,而是聽取了氫彈研究小組的報告,報告的內容是研究小組已經突破了氫彈研製的關鍵技術,這對兩年後氫彈的爆炸成功起了關鍵作用。

實際上,研製氫彈屬於國家的最高機密,鄧稼先接到的這通電話都使用了暗語。打電話的人正是研究小組的負責人,後來被稱為中國「氫彈之父」的于敏。

fotoe-10190149-
于敏(來源:fotoe)
fotoe-10190149-

 

「國產土專家」

1926年,于敏出生於天津。當時的中國正值軍閥混戰和抗日戰爭,所以于敏的青少年是在戰亂中度過的。在那段兵火轟隆的日子裡,于敏性喜安靜,喜歡讀唐詩宋詞和歷史演義。他崇拜諸葛亮運籌帷幄、決戰千里之外的智慧,嚮往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傾慕岳飛和楊家將的精忠報國以及文天祥的威武不屈和凜然正氣。為國紓困、重振山河的志氣也從那時起埋在了他的心底。

1945年于敏高中畢業,考入北京大學。1949年他從北大物理系畢業,又考取了物理學家張宗燧的研究生。1951年研究生畢業後,他被核物理學家彭桓武和錢三強看中,調入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開始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

五十年代的新中國百廢待興,而在國際上還面臨着美國為首西方國家的武力威脅和核訛詐,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果斷提出中國也要擁有自己的核武器。當時,于敏對原子核理論的研究在國內可說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經過幾年時間,他所帶領的研究小組撰寫了國內第一部原子核理論專著《原子核理論講義》。他所寫的多篇論文也站在了這一領域的國際前沿。彭桓武曾說:「原子核理論是于敏自己在國內搞的,他是開創性的,是出類拔萃的人,是國際一流的科學家。」

book

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S. Truman)和艾森豪威爾(Dwight D. Eisenhower)曾在韓戰(朝鮮戰爭)期間威脅使用核武器。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一江山島戰役中獲勝,美國國務卿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亦公開表示,如果台灣海峽發生戰爭,美國準備使用戰術核武器。

1957年,以朝永振一朗(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為團長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場論方面的代表團來華訪問,年輕的于敏參加了接待,他的才華給對方留下了深刻印象。與當時研製核武器的大多數同仁不同,于敏不曾出國留學或進修。所以日本訪華團回國後,發表文章稱于敏為中國的「國產土專家一號」。

對此,于敏也有些許遺憾。「如果生在現在,重新上大學,我當然會留學。」他說,「土專家」不足為法,科學需要開放交流和廣闊視野,但留學後須「回國再給國家做點事兒」,而且「不要到老了才回來,落葉歸根只能起點肥料作用,應該開花結果的時候回來」。

 

「氫彈之父」

1960年12月,中央作出部署,在集中突破原子彈研究製造的同時,先行一步對氫彈作理論探索。1961年1月的某一天,于敏被叫到了錢三強的辦公室。錢三強告訴他,經上級批准,決定讓他作為副組長領導「輕核理論組」,參加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工作。

于敏感到很突然,甚至有些不解。他內向沉默,喜歡做基礎理論研究,不喜歡搞應用研究,自認為不適宜從事研製氫彈這種大系統科學工程。而且,這也意味着他要中止已頗有成果的原子核理論研究方向。

不過,于敏沒有猶豫,他忘不了童年戰亂頻仍帶給他的慘痛記憶。「中華民族不欺負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負,核武器是一種保障手段,這種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動力。」于敏後來這樣說。

當時科研人員只知道氫彈的爆炸當量是原子彈的幾十倍甚至幾百倍,但具體怎麼造誰也不知道。于敏為此承受着巨大壓力,同事回憶那時的于敏最常見的表情便是眉頭緊鎖。

而于敏領導的整個科研團隊中,一直保持着平等自由的研究氛圍。誰有想法都可以上台發言,于敏總會認真聽取,並記下要點。大家在討論中提出了不止一種氫彈研製的思路,為此需要借用當時位於上海的國內唯一一部運算速度達每秒5萬次的計算機來驗證。當時計算機的運算結果是印在長長的紙帶上,于敏每天都半蹲在地上,查看各種密密麻麻的驗算數據。

在上海的近百個日夜,于敏不斷總結反思,最終形成了一整套氫彈製造的原理模型,並用計算機驗證。當結果最終出爐,大家都歡呼雀躍。消息報告給鄧稼先,他第二天就飛抵上海,興奮地請大家吃了一頓螃蟹。

1966年12月28日,氫彈原理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最終的測試結果與于敏的理論預估基本一致。在試驗現場的他此時才算鬆了一口氣。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在羅布泊沙漠腹地上空爆炸成功,這朵巨大的蘑菇雲標誌着中國核武器發展進入了新階段。而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中國僅用了兩年八個月,速度為世界之最,遠超美、蘇、英、法等國。

fotoe-12124124-
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實驗成功(來源:fotoe)
fotoe-12124124-

 

儘管在氫彈研製中居功至偉,但對於別人送來的「氫彈之父」稱呼,于敏並不接受。他說:「核武器的研製是集科學、技術、工程於一體的大科學系統,需要多種學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現在的成績,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氫彈又不能有好幾個『父親』。」

 

未雨綢繆

氫彈研製成功後,于敏接着對氫彈的小型化、提高比威力和核武器生存能力、降低過早「點火」機率等作了優化設計,將其定型為中國第一代核武器裝備部隊。

book

比威力,亦稱「比當量」,是指核彈頭威力與核彈頭重量的比值。同等威力的核彈頭,重量越輕,比威力越大,小型化水平越高,是核武器的重要參數之一。

八十年代,于敏對世界核武器發展趨勢作了分析,他認為美國核武器的設計水平已接近極限,再繼續核試驗也不會有很大提高。為此美國很可能會加快核裁軍談判進程,全面禁止核試驗,以保持自己的武器優勢。而中國才剛剛開始進行新一代核武器的試驗,如果此時被迫停止,核武器事業可能功虧一簣。

于敏向鄧稼先表達了自己的憂慮,鄧稼先也有同感。1986年,于敏與鄧稼先共同向中央遞交報告,希望加快核試驗進程。

fotoe-10190297-
「兩彈元勛」鄧稼先(來源:fotoe)
fotoe-10190297-

 

後來果然如于敏所料。1992年,美國提出進行全面禁止核試驗的談判。1996年,全面禁核試條約簽署。這十年間,中國核武器的發展基本按照于敏、鄧稼先的建議書方向進行,研製成功了大幅度、小型化、高比威力的戰略核武器,掌握了中子彈技術。

book

中子彈是一種以高能中子輻射為主要殺傷力的低質量戰術氫彈,目的是殺傷敵方人員,對建築物和設施破壞相對較少,是一種具有核武威力而又可用的戰術武器。

直至九十年代,于敏和他在中國核科技發展進程中的貢獻才被解密,他的夫人此時才恍然:「沒想到老于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1999年,于敏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2015年,他還獲得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vcg11472341050-
當今中國的核導彈部隊(來源:人民視覺)
vcg11472341050-

 

晚年的于敏過上了平靜的生活,他一直保持着聽京劇、閱讀古典文學的愛好,《三國演義》仍然是他長期放在床頭的一本書。「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忠心報國的諸葛亮始終是他心裡最敬佩的人。

2019年1月16日,于敏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同年9月17日,于敏被授予「共和國勛章」,是唯一一位已經逝世的獲得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儘管于敏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默默無聞,但他的一片赤子丹心和對國防科技的獻力獻策,足以讓無數人感念。

 

 

參考資料:

《大家-核物理學家 于敏》 CCTV科教頻道 2016/10/26

《「兩彈一星」功勛于敏:踏踏實實地做一個「無名英雄」》 解放军报 2019/4/12

《于敏往事:子女兒時對其唯一記憶就是「忙」》 光明日報 2015/1/10

Last updated:
2020-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