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中國青瓷主要出自哪些窯系?

30028ph006
越窯的青瓷
30028ph006

越窯

越窯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窯系。在東漢到南宋的一千多年燒造歷史裏,越窯經歷了創燒、發展、鼎盛和衰落的發展過程。自中唐至北宋早期的兩個世紀是越窯的鼎盛時期,其生產規模、工藝水準、產品品質在各大名窯中均居領先地位。浙江慈溪是越窯青瓷的中心產地,上林湖及其周圍的古銀錠湖、杜湖、白洋湖地區規模巨大的青瓷窯場鑄造了唐宋時期越窯的輝煌,堪稱唐宋瓷都,所燒造的秘色瓷備受推崇,代代傳頌,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bulb

秘色瓷

古代名窯進貢朝廷的一種特製瓷器精品,簡稱「秘瓷」。所謂「秘色」,據宋人解釋是吳越國錢氏割據政權控制了越窯窯場,命令這些瓷窯專燒供奉用的瓷器,秘不示人,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藥配方、製作工藝保密,故名。

慈溪上林湖地區作為越窯中心產區,迄今發現唐宋窯址一百七十餘處。晚唐時上林湖窯場燒製出的秘色瓷,代表了當時瓷器製作的最高水準,受到統治者的青睞,並在上林湖設置「貢窯」大量燒製秘色瓷。隨着考古工作的不斷開展,陝西扶風法門寺塔地宮、浙江省臨安水邱氏墓等出土了許多秘色瓷,製作精緻,造型典雅,釉色晶瑩滋潤,如冰似玉,為越窯青瓷之精粹。上林湖越窯青瓷不僅上貢朝廷,下供庶民,還遠銷海外。北宋末期,由於各種原因,越窯青瓷漸漸消失於上林湖畔,部分製瓷工匠遷徙往浙南的龍泉,並且保留繼承了這珍貴的傳統製瓷工藝。

30028ph005
越窯的青瓷茶壺
30028ph005

耀州窯

耀州窯位於今陝西省銅川市的黃堡鎮,是宋代主要窯系之一。因唐宋時銅川屬耀州治,故名耀州窯。在唐代,這裏是中國陶瓷燒製的著名產地,宋代更進一步達到鼎盛,成為中國「宋代六大窯系」中的一個窯系,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唐代開始燒製黑釉、白釉、青釉、茶葉末釉和白釉綠彩、褐彩、黑彩以及三彩陶器等。宋、金以青瓷為主。北宋是耀州的鼎盛時期,金、元開始衰落,終於元初。耀州窯於神宗元豐(1078—1085年)至徽宗崇寧(1102—1106年)的三十來年間,曾為朝廷燒製貢瓷,其不凡的製瓷技巧和灑脫活潑的風格對當時各地窯場產生了很大影響,由此形成一個範圍廣闊的耀州窯系。耀州窯系以黃堡鎮為中心,包括了河南宜陽窯、寶豐窯、新安城關窯、廣東西村窯、廣西永福窯、內鄉大窯店窯等多個窯場。各窯製品均與銅川窯相似,僅由於所用原料有差別,胎質與釉色有些微不同。

bulb

「宋代六大窯系」

北宋是中國製瓷業全面發展的時期,全國各地出現了很多窯場,經過激烈競爭、淘汰、發展,逐漸形成了以一些名窯為中心的「窯系」。當時的定窯、鈞窯、磁州窯、耀州窯、龍泉窯和景德鎮窯最為著名,因此被後人合稱為「宋代六大窯系」。

30028ph004
耀州窯的青釉剔花瓷器
30028ph004

汝窯

汝窯,中國宋代著名瓷窯,創燒於北宋晚期,因其窯址在汝州境內(今河南汝州、寶豐一帶),故名汝窯,以燒製青瓷聞名。汝窯的青瓷,釉中含有瑪瑙,色澤青翠華滋,釉汁肥潤瑩亮,被歷代稱頌,有「宋瓷之冠」美譽。汝窯開窯時間前後只有20年,由於燒造時間短暫,傳世亦不多,在南宋時,汝窯瓷器已經非常稀有。流傳至今的真品,已知的僅67件,珍貴非常。據考證,汝窯燒製始於盛唐時期。當時汝州所轄臨汝、寶豐、魯山等地有着豐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樹林,方解石、鉀鈉長石、長石砂岩、葉臘石、瑩石、硬質高嶺土、軟質高嶺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較廣,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為這裏的陶瓷生產提供了便利條件。

 

汝窯青瓷在宋代位居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窯之首。北宋時期,汝州四方燒造青瓷器的古窯遺址很多,形成「汝河兩岸百里景觀,處處爐火連天」的繁榮景象,鼎盛時窯爐達到三百多處。北宋時期官府在汝州設窯場,其產品稱之為「汝官窯」。「汝官窯」出現的時期在越窯衰敗之後,產品主要供宮中御用。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遷,由於長期兵災戰禍,汝窯被毀,技藝失傳。雖然元、明、清歷代民間窯場仍然不斷燒製,但因種種原因,均未成功。

30028ph003
汝窯的青瓷
30028ph003

龍泉窯

龍泉窯是中國陶瓷史上一顆明珠。據國際著名陶瓷學家、日本貿易陶瓷研究會會長三上次男博士考證,龍泉窯創燒於五代,當時的龍泉手工業者利用當地優越的自然條件,吸取越窯的製瓷經驗,開始燒製青瓷,但此時期龍泉窯業規模不大,品質不高。北宋早期,龍泉窯業初具規模,大窯、金村、安福等地已發現當時窯址49處,僅大窯(琉田)村就發現北宋中後期窯址12處。

 

南宋時期,全國政治、經濟中心南移,加之北方汝窯、定窯遭戰爭破壞,以及越窯的衰落,南宋統治者為解決財困,鼓勵外貿,因之龍泉窯進入鼎盛階段,新的製瓷作坊大量湧現,品質不斷提高,窯場達二百六十多處。其時,龍泉青瓷產品遠銷中國內外。到了元代,青瓷生產規模繼續擴大,龍泉境內瓷窯發展到三百三十多處,大窯村仍為龍泉窯系中工藝造詣最高之地。後期,隨着階級和民族矛盾加劇,嚴重影響青瓷的生產。

 

明初,龍泉窯再次興盛,當時供奉皇宮、貴人用的器皿仍由「饒(景德鎮)、處(麗水龍泉)等府燒造」。永樂至宣德年間,鄭和七下西洋,海外貿易促進青瓷生產。成化、弘治(1465—1505年)以後,青花瓷興起,加之中國航海事業衰落,海上貿易之路變為西方殖民者海盜侵略之路,明王朝實行海禁,青瓷外銷量銳減,大窯村、溪口村一帶瓷窯紛紛關閉。至清初,窯場所剩無幾。清中葉,僅剩南窖、瀑雲埠頭村、青溪孫坑村等地七十餘座窯。

30028ph007
北宋龍泉窯青瓷──五管瓶
30028ph007
Author:
Last updated:
2020-08-19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