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1205ph002
黃帝陵位於陝西省黃陵縣。黃帝相傳是中華民族的祖先,這陵初建於漢代
1205ph002

現今我們看到的漢、唐、宋、明、清的皇家陵寢,都有廣袤的陵園,有宏大的建築群,墓前有眾多石雕,有墓碑,有高大的封土堆。佔地面積之大,動輒數十百里,建築精美,比起生前所居住的皇宮也毫不遜色。建造這些皇家陵墓廟園,都有一整套制度,這些制度是逐漸形成的。

 

在春秋中期以前,也就是公元前七至八世紀之前,那時不論是平民百姓,還是帝王將相,墓葬都沒有土丘墳包,墓穴表面還是一塊平地,即只有墓沒有墳。古書記載上古埋葬死者,用樹枝包裹屍體,到野外埋葬,既沒有墳包,也不立墓碑。西漢劉向說,殷湯沒有葬處,周文王、武王、周公葬於畢,秦穆公葬於雍橐泉宮祈年館下,他們都沒有「丘壟之處」。

 

從考古發掘的墓葬遺址中考查,原始社會的母系、父系墓葬都沒有發現過封土或標誌。近代考古發掘所見河南安陽小屯的殷商大墓、陝西雍縣秦公大墓等,雖然墓穴規模巨大,但墓與地表平齊,沒有發現任何高高隆起的大墳包的跡象。貴族身份的死者,會在地面上建造一個可以舉行祭祀典禮的小廟。像河南省安陽小屯殷墟發掘的商王的妃子「婦好」墓,其地面上就有一座房基,另一座有可能是商王的大墓,地面上也有類似的房基,但都沒有墳頭的痕跡。

 

土丘墳的出現大概是春秋中期。孔子為他的父母建合葬墓,為了便於上墓祭祀,「於是封之,崇四尺」。他自己死後,墓上也起了墳堆。土丘墓出現後,迅速流行,且以墳頭的高低大小,作為死者身份地位的標誌。《周禮‧冢人》說,按照爵的等級規定丘封的大小高低和種樹的數目,「尊者丘高而樹多,卑者封下而樹少」。

 

考古發現的春秋晚期至戰國的墓葬,普遍有高大的封土堆。像河北平山戰國中山王墓,封土東西92米,南北110米,分為台階式三層,最高處距地面15米,考慮到經歷了兩千多年的風吹雨打,原來的規模肯定更大。陝西臨潼的秦始皇陵,它的墳包就是方上形,即上部方形平頂,故名之為「方上」。漢代帝王陵墓的封土墳頭大都是方上形式。

1205ph004
河北平山戰國中山王墓地表建築復原圖
1205ph004
1205ph003
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的棺槨。棺槨之間放置不少隨葬品
1205ph003
1205ph005
秦始皇陵墳頭
1205ph005

唐太宗的昭陵和高宗武后合葬的乾陵,是兩座以山為墳的陵寢,其氣勢之雄偉,連秦始皇陵的碩大封土也難與之相比。這種以山為墳的辦法,在漢代已有。如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就是開山鑿洞而成。它是利用山嶺的峰丘作為陵墓的墳頭,鑿山洞為墓穴。不過,方上形的封土堆難以長期保持原貌,鑿山為墓工程浩繁,各有難處,到後來帝王陵墓形制也在漸漸變化。

1205ph006
位於陝西省乾縣的乾陵是唐高宗和皇后武則天的合葬墓,以梁山北峰為封土
1205ph006

北宋的帝王陵墓,沿襲秦漢舊制的方上墳頭(稱之為「陵台」),但是規模較小,並出現了重層方上。曲阜宋代修築的少昊陵,全是用石塊砌成的方上,與埃及金字塔如出一轍,可謂巧合。元代帝陵至今無從查考,據文獻記載,元帝死後皆深埋,地上不起墳丘,且用馬拉大樹將地表掃平痕跡。

 

明清皇家陵寢,則完全改變了方上之制,兩朝三十多個皇帝和上百個后妃的墳頭,都採用了寶城寶頂的形式。「寶城」是在地宮之上砌築的高大的磚城牆,城牆上設垛口和女牆,宛如一座小城。「寶頂」是磚城內填土,形成高出城牆的圓頂。寶城的形式有圓形和長圓形兩種,明陵多是圓形,清陵則多長圓形。在寶城之前,尚有一個突出的方形城台,上建明樓,稱之為「方城明樓」。樓內豎立皇帝或皇后的諡號碑,如明十三陵中長陵的明樓內為「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的石碑,也就是某一帝王陵的陵名標誌。方城明樓與寶城寶頂是結合一體的建築,有兩種上下城牆的方式。一種是從方城的外側兩旁上下;一種則是從方城正中開券洞,進洞後有一個啞巴院,似月牙形,又稱之為月牙城,然後從月牙城內上下。這種以寶城寶頂和方城明樓構成的墳頭,建築結構較複雜,藝術性較強,突出了皇家陵寢的莊嚴氣氛。

bulb

啞巴院

啞巴院實際是一道牆,似月牙形,所以又稱月牙城。在月牙城的正中建一座影壁,影壁為黃琉璃瓦頂。地宮的入口在影壁之下。傳聞為了保住地宮入口的秘密,凡是月牙城的工程,所用工匠都必須是啞巴,所以叫「啞巴院」。不過,有專家認為啞巴院是一種形象的說法,因為這是一個封閉且進深的院落,人們從方城甬道進去,隨即被帶有琉璃影壁的牆體擋住,不能直行,就好像咽喉被堵塞,如啞巴不能說話一樣。另有一說法是因為這個小院落比較隱蔽,外面看不到,所以構件統統冠以啞巴之詞,如「啞巴當」、「啞巴椽」等,所以才有啞巴院這個名稱。

Author:
Last updated:
2020-07-06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