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0306phn008_01
孔子(圖片提供:Shutterstock.com)
0306phn008_01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意思是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抱着謙虛的態度互相學習,就能取他人之長,補自身之短。學習的最大敵人是自滿,不能向別人虛心求教,就永遠無法攀上知識的頂峰。這裏的故事會讓你明白虛心求問的重要性,故事中的主人翁都憑着這種學習精神,使自己的學問和作品不斷改進。

 

孔子不明必問

孔子一向勤學好問,從不放過任何請教別人的機會。他沒有固定的老師,誰有長處,就拜誰為師,相傳孔子曾向老子問禮儀方面的事,又曾向襄子學彈琴。孔子是十分重視禮儀的人,當他第一次進入魯國祭祀周公的太廟時,心情就特別興奮。他仔細觀察太廟的布置和祭祀器具,凡遇到不明白的,就立刻向身邊的人發問。有人不以為然地說:「誰說陬邑大夫(即孔子之父叔梁紇,曾出任「陬邑大夫」的官職)的孩子懂得禮儀呢?進入太廟遇事就問這問那!」這話傳到孔子耳中,孔子便說:「這才是合乎禮呢!」由此可見,孔子認為遇上不懂的事情,便應問個明白。

 

白居易虛心求教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大詩人。他的詩句簡潔樸實、淺顯易懂,很受人們歡迎。他怎能做到這一點的呢?原來白居易是一個對自己要求很嚴格的人,他寫完一首詩後,雖然自己也覺得不錯,但總想聽聽別人的意見再作修改。有一次,鄰家的老婆婆正坐在屋外,白居易就把剛寫成的詩一句一句讀給她聽,又問她哪裏聽不懂。老婆婆不客氣地指出來,白居易便回去修改,改完後又讀給她聽,如此反覆修改了好幾次,直到老婆婆完全聽懂為止。有人問他為何要向教育水準不高的老婆婆請教,白居易解釋說:「我的詩是寫給老百姓看的,假如連一個不識字的老婆婆都聽不懂,那寫來有甚麼用呢?」

0306phn009_01
四川省成都市浣花溪公園內的白居易雕像(圖片提供:姜永良/FOTOE)
0306phn009_01

周昉「揭幕改畫」

周昉是唐代著名畫家。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長安的章敬寺畫一幅壁畫。周昉苦苦琢磨,精心構思,終於畫好了草圖。為了使壁畫精益求精,周昉決定在定稿前,先聽聽各方面的意見。於是,周昉揭去遮蓋壁畫草圖的幕布,讓大眾隨意欣賞,自己卻擠在人群中細心傾聽各種議論。人們聚集在壁畫前,對它品評一番,有的讚揚它的妙處,有的指出它的缺點。周昉就按照這些意見認真修改,畫稿愈改愈好,一個月後,誰也挑不出甚麼毛病,他才最後定稿。一絲不苟地認真作畫,又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這些就是周昉的成功秘訣。

 

宋濂提問不絕

明代大學者宋濂一生勤奮治學。年輕時,他求知慾旺盛,雖然讀了不少書,但總覺得沒有名師指點,很多疑難解決不了。於是,他收拾行裝,隻身出門尋訪名師。在名師的課室中,常有不少穿着華麗的富家子弟聽課,宋濂卻是粗布陋衫,相形見絀,可是他絲毫不感自卑。他專注聽講,不時提出疑問,有時甚至問得老師也不耐煩,訓斥他一頓。當老師心平氣和後,他馬上又繼續發問,連老師最終也被他的好學態度所感動。在名師指點下,宋濂勤奮苦學多年,終於成為才學淵博的大學者,他後來更協助朱元璋平定天下,成為明朝初期的大臣。

 

吳有性深入疫區

吳有性是明代的醫學家,身處於傳染病猖獗的明朝末年。在他49歲那年,中國發生嚴重瘟疫,並迅速流播到山東、浙江、河南、河北各地,很多醫生都束手無策。吳有性不忍目睹百姓飽受惡疾煎熬,於是博覽群書,刻苦鑽研醫學道理,研究治病配方。他更不顧自身安危,深入傳染病流行的地區,進行各種醫療實踐。詳細研究當時流行的傳染病,再結合自己豐富的治療經驗,分析和總結,終於在崇禎十五年(1642年)寫成了中國第一部傳染病專著《瘟疫論》(又稱《溫疫論》)。

 

沈括的天文發現

沈括是北宋著名科學家。他的治學態度一絲不苟,無論遇上甚麼問題,總要尋根究底,弄個徹底明白才會罷休。朝廷曾任命沈括主持司天監的工作。沈括為求在司天監培養一種注重實踐、實驗的科學風氣,於是自己身體力行。為了觀察北極星的實際位置,他每夜利用天文儀器渾儀來觀察天象,並在前半夜、半夜、後半夜三個固定時間內,分別在紙張畫上北極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他堅持了整整三個月,共畫了二百多張圖,最終換來一個重要的天文學結論:北極星的位置不在北極,它離開北極有一度多!從此,不畏艱苦的治學態度和實驗精神,逐漸在司天監蔚然成風。

bulb

司天監

司天監是宋朝負責觀察天象、推算和編製曆法的政府機構。

0306phn010_01
沈括,中國金融博物館藏品(圖片提供:楊興斌/FOTOE)
0306phn010_01

李時珍偷摘長生果

李時珍是明代偉大的醫藥學家,也是醫藥學巨著《本草綱目》的作者。他從小體弱多病,因此立志要當一位好醫生,解除百姓疾苦。在習醫過程中,他發現醫書上許多藥材的記載都不正確,於是決心親自實驗各種藥材,以免誤治病人。李時珍聽說湖北省太和山上有一種珍貴的果子叫榔梅,人吃了可以長壽,他就親自趕去察看。當地人對他說,榔梅只能由皇家採摘,私採榔梅會被捉拿問罪。為了弄清真相,李時珍顧不得這些,他在夜裏偷偷上山採了幾顆榔梅來研究。最後,他發現榔梅只不過是普通的果實,根本沒有長生作用。李時珍的驗證精神,修正前人的不少錯誤說法,為中醫學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踏遍天下的饒宗頤

「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是馳名中外的學者,他精通中國文化,學問淵博,著作豐富。但是他寫文章很慢,不少著作都是花了十幾年功夫才寫成。你知道箇中原因嗎?原來饒宗頤治學態度嚴謹,不但要反覆核對和查證資料,而且還盡量親身到實地研究。饒教授很佩服清代學者顧炎武,因為他做學問時肯走路,饒宗頤深受他的影響。例如他為了研究古代中國、印度的文化交流,他幾乎踏遍全印度,訪問了連玄奘也未到過的印度南部,因此發現了許多文獻沒有記載的資料。他的實地考察精神,使他能夠突破以往陳陳相因的錯誤說法,提出新的創見,對學術研究有極大貢獻。

bulb

顧炎武

顧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喜愛背着大批書本,四處遊歷,對天下的名山大川及風土人情作實地考察,然後更正書本記載的錯誤,所以他的學識很淵博。

0306phn011_01
饒宗頤教授(圖片提供:Siu Kwai/FOTOE)
0306phn011_01
Author:
Last updated:
2021-11-10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