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方言有哪些禁忌?

0604phn006_01
中國不同地區的方言都有其禁忌詞(圖片提供:Yavuz Sariyildiz / Shutterstock.com)
0604phn006_01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載體,不少方言語詞,都具有濃鬱的地方色彩,反映出不同的社會生活。各地不同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娛樂等面貌,也會在方言語彙中反映出來,如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故有「特首」之類的詞語,外來語十分豐富,賽馬業則催生了一批賭馬用語,娛樂業每年產生眾多新詞,影響內地漢語。此外,像飲食文化中的諸多用詞,亦帶有明顯的地方色彩,如「煨」、「涮」(北方方言)、「焗」、「煲」(粵語)、「泡飯」、「淘湯」(吳語)、「粄」(客家話)、「粿」(閩語)等皆是。

0604ph010
北京的涮羊肉
0604ph010

禁忌語是一種語言迴避現象,在漢語中,各方言使用的禁忌語有所不同,反映次文化和地域心理狀態的差異。例如,北京口語中忌諱說「蛋」和「球」,所以像這幾個詞都是北京話的特有說法:「雞子兒」(雞蛋)、「攤黃菜」(炒雞蛋)、「木樨湯」(蛋湯);「球」則經常用作罵人的話,因此北京一帶的人名和招牌都很少用「球」字。但上海話卻不避「蛋」字,而忌用「卵」字(指男性的私處);粵語地區不避諱「球」字,故人名經常可見「球」。詞語避諱有兩類,一類是意義(形象)不好,需要迴避,如許多地方忌「虎」,溫州話遇「虎」字改稱「大貓」。一類是語音造成與某個音節同音,引起不好的聯想,也要迴避,如長沙話將「腐乳」稱為「貓乳」。省港地區由於商業發達,講求吉利,所以廣州話的禁忌語在各方言中數量最多。例如「豬血」令人有不好的聯想,所以要改說「豬紅」。

 

漢人的親屬關係大致一樣,但各地對親屬的稱謂卻不甚相同,尤其是南北之間的方言,更顯出差異。如對「兒子」的稱謂,北方多稱「兒」,南方的稱謂則五花八門,如長沙話的「崽」、廣州話的「仔」、閩語的「囝」。湖南岳陽臨湘一帶的親屬稱謂更奇特,只有男性稱謂,缺少女性稱謂。爸爸是「爸」,媽媽也是「爸」,祖父叫「爹」,祖母也叫「爹」。分辨男女的辦法只是加「大」、「細」,爸爸是「大爸」,媽媽是「細爸」,以此類推。

 

在方言中同物異名和同名異實的現象很普遍,主要原因是各地的人情風俗、生活條件不同,我們可從中窺視各地的文化風貌。同物異名多與自然環境和生活條件不同相關,如「用小麥磨成的粉」,北方叫「麵」,南方叫「麵粉」,北方叫「麵條」的,南方只叫「麵」;「稻米」北方稱「大米」,南方叫做「米」,「小米」北方叫「米」,南方則稱「小米」。這些名稱反映北方以麵食為主、南方以米食為主的飲食習慣:北方人以麵食為主食,說「米」一般指「小米」,故「稻米做成的飯」要說「米飯」,以示與日常的「飯」(麵食)有別;南方盛產大米,說「米」即指「大米」,說「飯」即指「米飯」。同名異實也是如此。南方的「炭」通常指「木炭」,在山西卻指「煤炭」,因為山西是產煤大省,煤炭即是日常燃料,無需再用木炭。內地不少地方有「姑媽」的叫法,但要注意指的不是一回事,北京、長沙話說「姑媽」,指「已婚的姑姑」,用「媽」來表示已婚;廣州話「姑媽」則指「父親的姐姐」,「父親的妹妹」叫「姑姐」,「媽」為大,「姐」為小,但並不表明已婚或未婚。類似例子還有「姨媽」,北京等地指「已婚者」,廣州話則只指「母姐」。這些微妙的差別在日常交際中值得注意。

Author:
Last updated:
2020-03-03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