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康熙有何缺點?

0117phn008_01
清代宮廷畫:康熙皇帝讀書坐像(圖片提供:文化传播/FOTOE)
0117phn008_01

由於個人的地位和歷史條件的局限,康熙無論多麼英明神武,到底也不是完美無缺的。就以對待漢族的態度而言,康熙提高漢族官員的地位,但實際上對漢人的提防從未放鬆,為鎮壓反清言論,不惜大開殺戒,製造文字獄。為了防止漢人聚集反清,更強制推行海禁和禁礦政策,置東南沿海居民的生計於不顧,使工商業發展受到阻礙。另一方面,滿族入關後,曾經廢棄八股文,禁止婦女纏足,但在漢族上層反對下,康熙取消禁令,使這些陋習得以恢復。這些事實說明,康熙採取的各種措施,目的只在籠絡漢族士大夫.維護清王朝的統治,而非真正對漢族平等相待。

 

戴名世文字獄案

康熙雖然標榜「仁政」,但在封殺漢人的反清思想上,卻是心狠手辣,毫不含糊。康熙一朝發生過兩件重大的文字獄,一是莊廷鑨明史案,另一是戴名世南山集案。前者發生在康熙二年(1663年),當時康熙尚未親政;後者則發生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戴名世是安徽桐城人,字田有,57歲中進士,因為居於南山,著作名為《南山集》。書裏引用同鄉方孝標《滇黔紀聞》中南明桂王的抗清事跡,被人告發後,戴名世及其族人被殺,方孝標雖然已死,也被戮屍,連族人也遭殺害。案中超過百人被殺,被流放者也有數百人。

 

晚年保守

康熙五十歲以後,身體日漸衰老,無可避免地影響了他治理國家的能力,各類社會問題開始嚴重。首先是土地兼併激烈,國家稅收隨之萎縮,百姓生活困苦,小規模的民變時有發生。同時,官吏受賄之風愈吹愈烈,大官的贓款數以十萬兩,小官也有一萬數千兩,滿漢官員,幾近無官不貪,甚至江南鄉試也因為主事官員貪污舞弊,引起讀書人聚眾鬧事。康熙到了晚年,面對施政上的困難,有時還會退縮迴避,息事寧人。

 

平定三藩後,康熙曾在雲南推行鼓勵開礦的政策,稅收大增。其後,又批准商人在廣東開礦,礦工達十三萬人之多。礦業在全國其他地方也有較大的發展,對經濟繁榮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可是,當礦工「聚眾幾至十餘萬」時,鑑於明末礦工造反的教訓,康熙為防止礦工鬧事,逐步轉向禁礦。康熙的這個改變,並非出於偶然,反映了康熙晚年凡事以不生事端為出發點,採取保留態度,對社會矛盾不是積極解決,反而是意圖迴避,不僅礦業政策如此,對其他問題也有這樣的傾向。

 

開放海禁後,沿海便出現海寇,後來海寇勢大,朝廷剿撫皆失,再加上為了截斷西方帝國主義與內部敵人的聯繫,防止海內外漢人聯合起來推翻清朝,康熙晚年重新提出禁海。這次禁海,雖然在短期內對鞏固清廷的統治有所作用,但卻使中外貿易受到很大限制,對中國東南地區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禁海以後,「沿海居民富者貧,貧者困,驅工商為游手,驅游手為盜賊」。清廷後來的閉關鎖國政策就與康熙的這次禁海一脈相承。禁海表明康熙在晚年,不敢有所作為,思想趨向保守。

 

建儲及廢太子

滿族皇室沒有嫡長子繼承的規定,康熙為了避免自己死後權臣借機專政,22歲時就立下儲君,以嫡長子二阿哥允礽為太子。可是隨着太子年齡漸長,開始從政,而康熙又同時起用其他皇子,太子與康熙及其他皇子的矛盾日益激烈。為了避免皇權旁落,康熙罷黜了太子。可是太子的位置一空出來,其他皇子馬上爭得你死我活,其中八阿哥胤禩的勢力更令康熙感到問題嚴重,康熙唯有重立太子平息糾紛。後來,太子再因為結黨營私而受囚禁,康熙從此不敢再立儲君。

Author:
Last updated:
2021-10-21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