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0910phn003_01
古代進食時已有既定規矩(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0910phn003_01

與人類有親緣關係的大猩猩除了休息時間外,一天到晚幾乎都在進食,幸好熱帶和亞熱帶森林中有它吃不完的漿果嫩葉。人類似乎也經歷過這樣一個階段,不過進入文明社會後,他們懂得了定時進食的必要,這樣有益於健康和充分利用時間。於是就有了孔子「不時不食」這句好像繞口令的話,意思是不到固定的時間不吃飯。

0910ph008
漢代宴會圖
0910ph008

先秦時人們一般吃兩頓飯,早餐是10時至11時,叫作「饔」;晚飯是下午3時至5時,叫作「飧」或「哺」。戰國時期農家主張「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實際上統治者那兩餐與老百姓的兩餐是天差地別的。漢代皇宮與上層社會裏大多是吃三餐或四餐,平民百姓一般還是兩餐,勞動緊張時,早上加上一頓早點,稱之為「寒具」。

 

分餐制與合餐制

兩漢以前沒有桌椅,人們入室席地而坐,吃飯即在蓆子之前。那時的食器大多有腳,有的還是高腳,如籩豆之類。貴族官宦講究列鼎而食,鼎的多少表明食者的身份和地位。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正式的宴會,依照每個人的不同身份,上飯上菜還有許多講究。普通老百姓吃飯一觴一豆,置於案上自食。

bulb

籩豆

古代祭祀和宴會時常用的兩種禮器,竹製為籩,木製為豆。

bulb

一觴一豆

觴,古代的酒器。豆,古代的食器。

南北朝以後,桌椅逐漸普及。到了唐代,皇宮之內和文士官僚之間的宴飲,置餚饌於高桌大案之上。宋代坐在椅子上圍桌進餐的習俗普遍為人們接受。從宋到清,吃飯的桌子是方桌。宋代的桌子有大有小,小的一兩人,大的八仙桌可坐八人。多人圍坐在這樣的桌子前吃飯,自然是合餐了。

 

使用筷子

人們談到中西飲食文化的差別時,常說中國是「筷子文化」,西方是「刀叉文化」,實際這種說法只是表明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基礎是農業經濟;西方飲食文化的基礎是畜牧經濟。食肉為主離不開刀叉,以穀物蔬菜為主要食品就離不開筷子了。

 

然而並非中國人自古就用筷子吃飯,考古發現,最早的筷子是商代的銅筷子。商代以前先民用甚麼吃飯呢?黃河流域的新石器遺址中發現了7,000年前人們吃飯的骨匕,長江流域的河姆渡遺址中也發現骨匕。所謂「匕」類似現今的餐匙,只是稍淺一些,用它吃飯喝粥是非常方便。上古進食也有用刀叉,最早的骨匕,很像骨製的刀,餐叉在新石器考古中也有發現。

0910ph010
中國人運用槓桿原理發明筷子
0910ph010

筷子古名「箸」,「箸者,助也」,也就是幫助吃飯的工具。後流行到南方水鄉,水鄉駛船忌諱頂風船住,「箸」與「住」音同,便改作「快」,加上形旁就成了「筷」。富貴人家用的筷子有金有銀、象牙、玉石,老百姓所用的無非竹木而已。講究的筷子還有製作得非常精緻的筷枕、筷袋、筷盒,它們(特別是後兩者)往往是收藏價值大於實用價值。

0910ph009
筷子可長可短,從夾菜到炸油條,都十分方便
0910ph009
Last updated:
2019-12-10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