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德國在華開設哪些學校?

30062ph011
同濟大學校園一景
30062ph011

十九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後起的德意志帝國在1897年強佔膠州灣,劃定山東為其勢力範圍。為進一步擴大商業利益、緩和中德之間緊張關係,德帝國在義和團運動之後開始轉變對華政策:由「大炮」掠奪轉為「文化」滲透。文化政策的轉變主要體現為1906年以後德國在華大規模興辦學校。1890至1914年,德國總共在全世界設立德國學校450家,僅1906至1913年在中國就設立德國小學164所和中、高學校15所,幾近新建學校的40%。其中最著名的是建於青島的特別高等專門學堂和建於上海的同濟醫工學堂,即現代上海同濟大學的前身。

 

上海同濟醫工學堂

著名的上海同濟大學,其前身可追溯至二十世紀初,由德國人創辦的這所醫學堂和工學堂為這所百年名校奠定了基礎。德文醫學堂的設立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德國海軍軍醫艾里希‧寶隆(Erich Paulun)。1895年,寶隆在上海建立德國醫院,通過募集所需資金,醫院於1902年正式開張。此後,該院又進一步籌劃成立附屬醫科學校。在民間基金會和德國外交部的支持下,1907年10月1日,德文醫學校正式開學,並於1908年改名「同濟德文醫學堂」,取德國人與中國人同舟共濟之意。

 

1910年,德國外交部、海軍部、德國東亞協會及柏林手工業協會密商進一步建立技術學校,並決定在上海首先創辦工業學校。該計劃得到德文醫學堂支持,兩所學校決定合二為一,共用附屬語言學校,更名為「上海同濟醫工學堂」,下設醫學、工業各科及語言學校。1912年,工業學堂正式開學。1914年接收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學生,新增土木建築科。

 

1917年,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加入協約國陣營,向德國宣戰。隨後法國巡捕房包圍同濟醫工學堂法租界校區,宣佈解散學校,同濟面臨建校以來最大危機。經社會各界奔走,中國政府教育部批准將同濟改為華人私立學校,由華人董事會接管並遷往吳淞鎮,最終於4月16日復課,同年12月更名「私立同濟醫工專門學校」。德國在同濟的主導地位至此結束,但德國的學制和教育教學傳統卻延續下來。

 

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

創辦青島高等學校最積極的倡議者是德國駐華公使雷克斯(Grof von Rex)。他多次向德國政府提議建校,並極力論證其乃「一本萬利」之買賣。首先,創辦大學可以消減中國人對德國武力強佔其領土的敵意。其次,清政府於1905年廢除科考制度、鼓勵興辦新式學堂,為德國提供了展示其現代教育的良機。且以青島為基地,德國文化可向全中國輻射。此外,從長遠看,文化教育的收益絕非強佔膠州灣可比,它不僅可為德國產品打開中國銷路,還可為受德式教育的中國精英在政治上成為未來的親德派,使德帝國在遠東擁有與英美抗衡的文化資本。

 

1907年12月,德國政府接受雷克斯方案,正式向清政府提出照會。中國方面迅速回應,並於1908年4月與德方開展談判。中方談判代表為兼管學部的洋務派重臣、軍機大臣張之洞。雙方圍繞選址、校名、課程設置、招生權、學位授予、辦學經費等磋商,在相互妥協的基礎上達成中德合辦大學的協議。1909年6月20日,清政府學部正式奏請設立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當日獲得批准。

 

1909年10月25日,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正式開學。第一年招收學生約八十名,1914年在校生增至約四百名。本科分法政科、工科、農林科和醫科,主要由德國教員用德語教學。在接受西方教育的同時,中國學生也被要求修習孔子之道,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作根本原則。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向德國宣戰並攻佔青島,學堂被迫停辦。學生轉入德國人辦的另一所學校──上海同濟醫工學堂。因有土木科轉科學生,同濟增設土木建築科,成為日後的王牌專業。

30062ph010
青島當地仍有不少十九世紀德國式建築
30062ph010
Author:
Last updated:
2019-12-10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