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30060ph043
葡萄架下,姑嫂、姐妹織地氈
30060ph043

和田地氈

二千年前,和田就有地氈盛行的記載,1959年和田地區民豐縣的古精絕國故址的墓葬中,出土了一塊地氈殘片,經考證為東漢時期的物品,這是中國歷史上發現最早的地氈實物。同時出土的一批「佉盧文」木簡上已有「地氈」、「和田地氈」字樣,可見和田地氈的歷史悠久。

bulb

佉盧文

佉盧文,又名犍陀羅文,是一種古代文字,通用於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帶,最早發現的佉盧文可追溯至公元前251年,至公元三世紀時已逐漸消失,但在絲綢之路各地仍被使用,可能一直到七世紀才徹底被遺棄。

古時候,于闐國王令一個最有名的織工在一個月內織出一條大地氈。織工為了如期交差,夜以繼日地不停趕織,小女兒古蘭見狀,就十分懂事地在一旁幫助父親,終將地氈如期織完。國王看到雍容華貴、美麗異常的地氈十分高興,決定重賞古蘭父女兩人。古蘭父女沒接受國王的賞賜,而是請求國王免除與他們一樣貧苦的村民三年的賦稅,國王被他們的愛心所感動,答應請求。村民們對古蘭父女倆充滿感激,向父女倆學織氈技藝,並將他們織出的地氈以古蘭的名字命名。從此以後,和田地區的地氈就被稱為「古蘭姆」。

 

關於和田地氈,當地還流傳着動人的故事。據說東漢時期,在和田的玉龍喀什河畔有位叫阿克西凡的農民,他聰明勤奮,充分運用當地的棉花、羊毛特產,研究出用棉線做經線,毛線做緯線織扣栽絨的辦法織出地氈。同時,還用當地盛產的核桃皮、石榴花、沙棗皮等植物的果皮、莖、葉拌上鐵鏽發酵染色,使織出的地氈絢麗多彩。他的發明創造很快流傳到和田、喀什等地,後來人們把阿克西凡稱之為「地氈之父」。

30060ph045
「艾德萊斯綢」在古時馳名中外,為繼承傳統現仍沿用古老的繅絲方法和織絲技術(沈橋攝)
30060ph045

「艾德萊斯」與絲綢之路

古代的和田是絲綢之路南路上重要節點和絲綢集散地,西域三大絲都之一。早在秦漢,和田的絲綢貿易已興旺,魏晉南北朝時絲綢貿易繁榮,唐代進入鼎盛。大批的中國絲綢主要經南路運往南亞、中亞、中東直至地中海沿岸。

 

傳說于闐(今和田)原本沒有蠶桑,于闐王為獲得蠶桑,遂派使者去索求,東國(即東漢)將蠶桑視為國家秘密不肯授予,嚴令關防不得將蠶桑運出。後來于闐王通過與漢室和親,由公主設法將蠶桑傳入于闐。據中國著名考古學家黃文弼和日本西域學家羽溪考證,這一史料與《大唐西域傳》所記載的傳說相印證,或許確有由公主傳入蠶桑之事。但也有史學家認為,蠶桑是由中原次遞傳入于闐的,因于闐適合栽桑養蠶,所以蠶桑業比西域等地發達。

 

和田地區大部分縣都盛產艾德萊斯綢,這種絲綢質地柔軟,輕盈飄逸。洛浦縣吉亞鄉是艾德萊斯的中心產地,家家戶戶都織艾德萊斯綢。當男方娶親或女方出嫁時,都要打聽對方會不會織艾德萊斯綢。

30060ph044
艾德萊斯綢至今沿用古老的紥經染色法工藝,即採石榴花、沙棗花、海那花,用花液、天然石料色,染出五彩的絲線,精心紡織而成
30060ph044

玉之極品——和田玉

新疆玉石是中國玉石群中的佼佼者,其中又以新疆和田玉(又稱「和闐玉」)最負盛名。和田玉分佈於塔里木盆地之南的崑崙山,主要產自玉龍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又以玉龍喀什河產玉最多,出產的玉石是和田玉中的上品與極品。玉龍喀什河盛產白玉、青玉和墨玉;喀拉喀什河多為青玉、青白玉、青花和墨玉及少量的碧玉、白玉。

30060ph047
產自和田喀拉喀什河、重達2.4噸的青玉,現為崑崙山鎮山之寶
30060ph047

歷代進貢皇帝的新疆玉石,多取自和田白玉之最上品。由於這種白玉質地細膩,純潔渾白,色如羊脂,故又名羊脂玉。從殷商時期開始,和田玉就進入了中原,從新疆經過甘肅、陝西或山西才能運抵河南。三千年前,和田玉已成為周朝政治生活的一部分,不論祭祀、禮儀,還是朝見皇帝,玉器的使用都有一套完整的規定,國家生活玉文化基本定型。漢朝張騫通西域後,和田玉進入中原,成為一種價值的象徵。

30060ph046
和田玉石巴扎
30060ph046
Author:
Last updated:
2019-11-25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