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詩經》之詩,源於何處?

0402ph003
孔子對《詩經》評價很高
0402ph003

為甚麼出現了《詩經》這個名稱呢?據考察,這名稱是從漢代開始的。先秦儒家孔子是個大教育家,對《詩三百》這部詩集非常重視,曾經用它作教材來教學生,並對這部書評價很高。這樣,《詩三百》這部作品,就與孔子關係密切起來。到了漢武帝時代,為了統一思想,便抬高孔子的地位,實行「獨尊儒術」的政策,把儒家看作至高無上,於是就把《詩三百》列為儒家的五部經典之一,從此就有了《詩經》這個名稱。《詩經》中的305篇作品產生於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即公元前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六世紀的500年間。它大部分的詩是產生於當時北方中原各地區的民歌,其中也有些是當時貴族文人和中下層士人的創作。那麼,這些產生於廣大地區和出於不同作者之手的作品,是怎樣採集在一起的呢?

 

原來古代朝廷裡專門設有樂官,並有一套采詩制度。據古文獻記載,那時每當春天到來的時候,聚居的人群將散到田間去勞作,這時就有稱做「行人」的采詩官,敲着木鐸在路上巡遊,把民間的歌謠採集起來,然後獻給朝廷樂官太師,太師加以整理,配好音律,演唱給天子聽。至於那些貴族文人和士人的作品,則是通過當時「獻詩」的管道,彙聚到朝廷的。據說采詩的目的是「知得失,自考正也」,意思是說通過這些詩篇的內容,可以了解下情,知道政治上的得失,作為朝廷施政的參考。

 

由采詩和獻詩制度可知,當時彙聚起來的作品一定很多。但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詩經》只有305篇,它到底是經過誰整理和選編成書的呢?古代最流行的說法是孔子曾經刪詩。據說,古代流傳下來的詩原有三千多篇,孔子把那些重複的、不合於禮義標準的都刪掉,編成一部共有305篇的詩集。後來經過考證、研究,認為孔子刪詩說並不完全可靠。正確的結論是,《詩三百》的搜集者和編選成集者都是古代的樂官。

0402ph002
秦始皇焚書坑儒,但仍沒有令《詩經》失傳。
0402ph002

在秦始皇「焚書坑儒」以後和楚漢戰爭中,散失了很多先秦古籍。但《詩經》由於是口頭傳誦的詩,因此得以比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漢代傳習《詩經》的學者有魯(魯人申培)、齊(齊人轅固)、韓(燕人韓嬰)、毛(趙人毛公),即後世所謂的「四家詩」。前三家在西漢時代即已立於「學官」(即由朝廷立為正式的學習科目)。《毛詩》出現得較晚,東漢時方立於「學官」。但毛詩一派卻後來居上,影響頗大。《毛詩》盛行,魯、齊、韓三家詩便逐漸衰落,傳習的人少了,後來本子也先後失傳了。現在我們所讀到的乃是《毛詩》,即由漢代毛公所講解和留傳下來的本子。

Last updated:
2018-09-13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