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古蘭經》因何這麼重要?

30036ph021
中國古代穆斯林手抄本《古蘭經》
30036ph021

阿拉伯文化對中國影響最大是伊斯蘭教的傳入,致使在中國56個民族的大家庭中有了10個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他們是回、維吾爾、哈薩克、東鄉、保安、撒拉、塔吉克、塔塔爾、烏茲別克、柯爾克孜族,共約有2,000萬名穆斯林。美國學者希提在《阿拉伯簡史》認為:「伊斯蘭教的勝利,有幾分是一種語言的勝利,特別是一部經典的勝利。」這話不無道理。這裏所說的經典就是《古蘭經》。

 

《古蘭經》的傳播與伊斯蘭教的傳佈是同步及密不可分。《古蘭經》在中國長期流通的主要形式是在穆斯林中通過口耳相傳而記誦經文。在譯經問題上,國內外歷來有些穆斯林認為《古蘭經》是安拉(真主)以阿拉伯文降諭的神聖經典,反對用其他文字予以翻譯,以免褻瀆聖書。然而,為使一般穆斯林理解經文的真諦奧義,譯經又勢在必行。明末清初(約從十七世紀初到十八世紀上半葉)漢文著述頗豐的伊斯蘭學者王岱輿、馬注、劉智等,雖已深感譯經的迫切性,但都不敢輕舉妄動,唯恐譯述走樣失真。他們從事的翻譯活動,主要是「抽譯」或意譯。

 

約從十八世紀下半葉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穆斯林學者的譯經活動主要採取選譯形式。選譯本多從通行的阿拉伯原文選本《赫聽‧古蘭》(Khatm al-Qur’ān)譯出。最早對《古蘭經》嘗試通譯是清末穆斯林學者馬德新(復初)。他按順序翻譯的《古蘭經》,題為《寶命真經直解》,據傳已譯成20卷(全經為30卷)初稿,但譯稿大部分毀於火災,僅存5卷譯稿,曾於1927年刊印問世。

30036ph020
《古蘭經》殘片
30036ph020

中國第一個完成並出版漢文通譯本《古蘭經》的人是李鐵錚,他於1927年發行的《可蘭經》,是據阪本健一的日譯本並參考羅德威爾(Rod well)的英譯本轉譯。此後有姬覺彌的《漢譯古蘭經》(1931年),它實際上是一個集體創作,譯經過程同樣參照了日、英文譯本。最早問世的這兩個通譯本,被認為是「教外人士」所為,而不受穆斯林青睞。

 

第一個從阿拉伯文原文通譯《古蘭經》的穆斯林學者是王靜齋。他的《古蘭經譯解》最初的譯本(甲本),以文言文和經堂語直譯,由中國回教俱進會本部1932年印行於北平。第二個譯本(乙本),1942年在寧夏石印出版,線裝分訂為十冊,文體改為白話文直譯,並附以註釋,譯文多帶經堂口語。第三個譯本(丙本),1946年由上海永祥印書館出版,除對前所譯經文予以修訂外,還詳加註釋並增加了附說,譯文改為暢達易懂的白話文,偶帶經堂口吻,是王靜齋三種譯本中最成熟,也最受歡迎。通譯本的第二個穆斯林的譯作是劉錦標的《可蘭漢譯附傳》,1943年由北平新民印書局出版,是一個半文半白的譯本。譯本中的「經」是古蘭經原文的直譯,「傳」則是譯者的引證、解釋和發揮,其中糅進了一些與經文無關的內容,從而影響了譯本的聲譽。

30036ph022
甘肅建館保護「國寶」級文物千年《古蘭經》手抄本
30036ph022

影響最大,流行最廣的是馬堅的譯本。馬堅於1939年從埃及留學歸國後,在抗日戰爭時期完成通譯初稿工作,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先後由北京大學出版部和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包含前8卷並帶註釋的《古蘭經》上冊。1978年,他又着手潤色全部譯文,並擬完成全經的註釋,結果因不久去世而未能如願。為了使體例統一,1981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馬堅所譯的《古蘭經》,未加任何註釋,譯文忠實、明白、流利,用詞準確,樸實無華,譯本頗受讀者推崇。

Author:
Last updated:
2019-10-23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