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0506ph026
彈阮圖,敦煌北魏壁畫。
0506ph026

在古代打擊樂中,最具特色的是由編鐘、編磬奏出的「金石之聲」。迄今為止,中國各地出土的這兩類樂器,大概在千枚以上。1978年出土的戰國曾侯乙墓地下樂宮,其中的鐘磬組合最為氣勢恢宏,工藝精湛,有的磬更是獨立樂器──特磬。但是,自明清以來,中國的打擊樂,卻以各種形制的鑼鼓為代表,無論在城市,還是山村,婚喪喜慶、節日廟會,都有鑼鼓相伴。「敲鑼打鼓」,成為中國人表達情感最普遍的方式。

bulb

鐘磬組合

戰國曾侯乙墓的地下樂宮中,最壯觀的是編鐘,分三組共64枚;其次是編磬共32枚,與鐘相配合,可構成媲美西方鋼琴的音響效果。尤為珍貴的是,曾侯鐘因墓中積水的保護仍能發音良好,鐘面還刻有曾、周、楚、齊各國的樂律銘文,彷彿一部帶有音響的先秦樂書,解開了許多奧秘。從鐘聲中知道,當時的5個「正音」──宮、商、角、徵、羽處於十分突出的地位。新音階羽曾專稱為「和」,而商角(即現代音階中的So)較為常用,也是傳統古音階的特徵音。

bulb

特磬

1950年在河南安陽武官村一號大墓中出土了著名的「伏虎紋石磬」。它是用青白色的大理石精雕而成,上面用雙細線紋刻着虎的圖案,而且聲音洪亮,像青銅所發出。不過,這枚石磬是一件單獨而不成組的樂器,這樣單獨存在的磬又通常被稱為「特磬」。由於它在樂隊中是以單音的方式來演奏,因此它所充當的多是強調節奏和穩定旋律的角色。

0506ph025
胡角橫吹(壁畫),北齊。
0506ph025

在人類音樂史中,直接受大自然風聲的啟示而利用空氣柱振動取音作樂的吹奏樂器,應是歷史最久且種類最多。由於不同的激振方式,吹奏樂器可分為幾種:依靠氣流衝擊吹孔邊棱發聲的笛、簫、塤等;以蘆葦管制成哨片吹氣振動的嗩吶、管子、喉管等;依靠雙唇振動激發空氣柱變化的號筒、喇叭等;還有笙、竽一類通過穿隙式簧片與空氣柱耦合共振的樂器。這些不同材質、結構和振動方式的樂器,形成了中國吹奏樂器豐富多彩的音色,在中國人的音樂生活中,佔據着重要地位。

 

聲音悲戚幽然的古塤,在眾多吹奏樂器中別具一格。儘管今人無法考證「庖犧(伏羲)灼土為塤」的傳說,但從新石器時代的出土文物到流傳於世的各種古塤,可見它經歷了多種變遷,從只有吹孔到出現數目不等的音孔,以及後來的筆管、珠形、帽形、鬼頭等各類形狀。八音之中,塤為土的代表。它古樸而深沉、蒼涼而渺遠的意境,使人心境平靜,喚起思古悠情。

 

琴、瑟、箏、阮、琵琶等,因用手或撥子觸弦而統稱為彈撥樂器。它們的沿革史至少都在二千年以上,屬於傳統樂器中「輩份」最高的一群。同時,每一種樂器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相關的歷史傳說。例如箏,是因「施弦高急,箏箏然也」而得名;阮,原稱琵琶,由於魏晉音樂家、「竹林七賢」之一的阮咸善彈此器而在唐​​代以後即以同名稱之;琴,則從其出世就與文人結下親緣,孔子、司馬相如、蔡邕、嵇康都是著名琴家,所以才有「士無故不撤琴瑟」之說。

 

中國各少數民族中,同樣有種類繁多的拉弦樂器,如維吾爾族「木卡姆」所用的「艾捷克」、「薩它爾」、「多郎艾捷克」,改良拉弦樂器「胡西塔爾」,哈薩克的「柯布孜」,柯爾克孜的「克雅可」,蒙古族「馬頭琴」、四胡,壯族「瓦琴」,藏族「根卡」,侗族「牛腿琴」等。每件樂器都有自己獨特的音色和技巧,如艾捷克、薩它爾有中亞風味,馬頭琴有草原之韻,瓦琴則頗有南國情致。它們分別在各民族的節日歌舞或民俗活動中伴奏助興。

0506ph027
新型的低音馬頭琴,現代。
0506ph027
Author:
Last updated:
2019-10-02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