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1105ph010
位於湖南醴陵的淥江書院,建於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由知縣管樂倡建於城東門內,因前臨淥水,故名。
1105ph010

明代

明代在書院發展上承前啟後,地位十分重要。雖然前期有過將近百年的沉寂,但在王守仁湛若水的學說重新結合後,書院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數量增加,總數約二千,其中新創建的就有1699所。明代書院的分佈總體上是由先進發達地區向邊遠落後地區推進,甚至到達朝鮮,是這個時期的亮點。這時期的書院具有了平民化特色,而且以同志相尚,品評人物,諷議朝政,使書院又具有了社團化的傾向。

bulb

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8年),字伯安、號陽明子,明餘姚(今屬浙江)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改兵部。因上疏抗宦官劉瑾,謫貴州龍場驛丞。後起官吏部中、南京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卒謚文成。一生熱心教育,每至一處,均在從政之餘講學。謫居龍場,建龍岡書院,又主講貴陽文明書院;巡撫江西,廣立社學,修濂溪書院;在家鄉會稽(今浙江紹興)辟稽山書院。弟子門人遍佈全國各地,形成著名的陽明學派。

bulb

湛若水

湛若水(1466─1560年),字元明,初名露,字民澤,避祖諱,改名雨,後定今名,明廣東增城人。弘治五年(1492年)舉人,十八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編修。與王守仁知交,同講學。嘉靖元年(1522年)應詔進京,歷任編修、侍讀、南京國子監祭酒及南京禮、吏、兵三部尚書等職。嘉靖十九年辭官歸里,致力講學著述。一生創建書院甚多,凡足跡所至,必建書院,著述甚豐,現存《甘泉先生文集》。

1105ph011
文華書院原名崇正書院,建於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置書六十餘種,為當時雲南地區積書之冠。該書院的建立顯示明代書院的發展已經擴展到西南偏遠地區。
1105ph011

清代

普及和流變是清代書院的最大特點,新建書院3868所,加修復的舊有書院,總數則在四千所以上,基本普及城鄉。從雍正年間建立省會書院開始,官方加強書院建設,各級官辦書院成為全國各地大小不等的學術教育中心。民間則主要致力於鄉村、家族書院的建設,承擔着普及文化知識的基礎教育任務。

 

道光以降,面對着大炮戰艦衝入國門的西方文化,書院努力應對,在內容和形式經過改造後,將西學、新學引入其中,終於形成了新式書院,是為積極的變革。另一方面,由於科舉的誘惑力太大,不論官辦或民辦的書院大多陷入其中而難以自拔,這是消極的流變,它影響並最終斷送了書院的改革。其間新出現的教會書院、華僑書院,以交融中西、聯繫中外而值得特別注意。

1105ph009
位於上海嘉定的當湖書院,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年),由知縣趙向奎等捐建。
1105ph009
Author:
Last updated:
2019-09-18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