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歷代雜技的演變

1501ph004
舞獅子
1501ph004

在原始藝術綜合發展階段,雜技與樂舞不分,成為當時文化的主導。雜技在漢以前還處於一個孕育時期,而傳世資料亦不多。見於典籍最早的雜技表演記載是公元前479年的《莊子‧徐無鬼》,記載了弄丸的手技。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鞏固治權,罷講武,倡角牴──把民間流傳甚久,帶有角力、競技和雜技色彩的角抵戲引入宮廷,是雜技史上的重大事件。至漢代時,《史記‧大宛列傳》記載漢武帝為招待外國使節,舉行了盛大宴會,並在宴會中演出雜技樂舞節目。在這次盛會上,還有外國雜技表演,如安息(古波斯)國王的使者帶來了黎軒(今埃及亞歷山大港)的幻術表演家,表演了吞刀、吐火、屠人、截馬的魔術節目。漢代雜技藝術奠定了中國以腰腿頂功為主要特徵的雜技藝術基本技巧。以力技、形體技巧、幻術、馴獸等雜技門類,在漢代已經基本成形。

1501ph006
山東沂南漢畫像石刻
1501ph006

魏晉時佛教大盛,在佛廟前舉行廟會,不時有雜技演出。這為演出雜技提供了一個理想場地,促進了雜技發展。早期的獅子舞便出現在廟會上。由數人扮成獅子,在獅子的脖子上掛着鈴鐺,並做出一些高難度動作,至今已成為民間喜慶的習俗之一。隋唐兩朝是中國文化藝術蓬勃發展的時期,樂舞百戲空前繁榮,而且影響深遠。兩宋宮廷雜技多是在節慶時,召集藝人進宮獻藝,另有在宣赦儀式中表演雜技。先後與宋並立的遼、金也有各自的雜技藝術,既有中原的傳統,又有其民族特色。

1501ph007
樂技與百戲
1501ph007

元以騎射立國,十分重視騎射技藝。在比賽騎射、摔跤等活動時,亦會演出百戲。此時的百戲雖較前代規模為小,但在技藝上卻有所創新。此外,元代統治者對中原雜技活動採取嚴厲控制措施──民間不許藏兵器,耍叉、砍刀之類耍弄性雜技亦遭禁止,雜技藝人被迫流浪江湖賣藝,部分投身戲班中,這對雜劇的內容和演技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令中國戲曲成為集歌舞、雜技、說唱、武術的綜合藝術。

1501ph005
古代歌舞雜技圖
1501ph005

明清兩代的雜技演出以江湖賣藝、擺地攤獻技為主;清代增加了一些廟會演出,發展了不少吉祥意慶的手彩戲法。由於流浪賣藝,生存艱辛,清末不少雜技藝人遠走南洋、西歐和北美,四海為家,展示民族的雜技藝術的同時,也學會了東西洋的魔術,這是前朝所沒有的特色。明清兩代的統治者視雜技為「下九流」的玩藝兒,基本沒有宮中雜技演出的記載,清末雜技已成為江湖把戲,不能登大雅之堂,這正是雜技由盛至衰的重要見證。

1501ph008
明憲宗《行樂圖》
1501ph008

二十世紀初中國雜技藝人社會地位低微,備受歧視,在戰火不斷、政局動盪的情形下,不少藝人因生活無着而當苦力、小販等,也有藝人為生活、獻藝,帶着簡單道具與小動物之類,由西伯利亞徒步往西,沿地中海直到西歐、北歐;另有從水路到南洋群島,及至美洲大陸。自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雜技藝術成為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文化交流的載體之一。新中國成立之初,周恩來總理組建國家雜技團──中華雜技團,1953年正式建團,後改稱中國雜技團。中國雜技團成立後,在一年多時間裡,先後到蘇聯、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芬蘭、奧地利等14個國家交流及訪問表演。

 

中國雜技團體在政府鼓勵下紛紛成立,既有大都市的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武漢、成都,也有省、自治區與軍區的大型雜技團體,也有像安慶市、吳橋縣等一些小型雜技團體。

Last updated:
2022-06-06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