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木偶如何與科學扯上關係?

1503ph025
水傀儡示意圖
1503ph025

木偶戲的幕後操縱形式及台前演出,無論是角色形象,乃至表演形式均百變紛陳。自木偶藝人不斷改良木偶的構造,妙用各種生活常識及科學原理,使木偶活動自如、栩栩如生,木偶終於由「喪葬之用」轉投「喜慶娛樂」之中。例如提線木偶,便明顯是簡化了人體骨骼的構造,以木條來設計機關裝置,再配合牽線的長短、力度大小,來模仿人體動作。而古時的木偶藝人利用科學原理達到特殊演出效果的例子,亦多不勝數,其中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水傀儡」及「藥發傀儡」了。

 

「水傀儡」是由藝人直接操縱木偶在水面上表演特定故事情節的木偶藝術。這種表演一般在小船上進行,據《東京夢華錄‧駕幸臨水殿觀爭標錫宴》載:「有一小船,上結小綵樓,下有三小門,如傀儡棚,正對水中。樂船上參軍色進致語,樂作,綵棚中門開,出小木偶人,小船上有一白衣垂釣……繼有木偶築球舞旋之類,亦各念致語,唱和,樂作而已,謂之『水傀儡』。」至明代,則改用方水池作舞台,表演的內容更富故事性。劉若愚在《明宮史》中指出「水傀儡」是用輕木雕成約2尺高的偶人,只有上身,無腿足。每個偶人底部安一卯榫,用長約3尺的竹板承托。再將一個木池添水7分滿。水內放以活魚蝦及萍藻。隔以紗帳,操縱之人便在圍屏之內,在屏下游移動轉。

 

「藥發傀儡」說傳自金代(1115—1234年),盛行至清道光(1821—1850年)年間。在宋《東京夢華錄》中有「藏壓藥法傀儡」的記載。稱為「藏壓」,可能就是借火藥爆炸的反作用力使傀儡活動。現在所見的「焰火」表演,亦有人物隨火光而出現,便可能是傳自「藏壓」的方法。「焰火」又稱「煙火」、「花盒」,在民間流傳已久。在清人寫的《火戲略》中,也記述了「火戲」借助「藥力」,映出種種人物故事的片段,同時還詳細敍述了「火戲」的製作方法,並按不同的製作方法和燃放效果分為「軟器」、「變器」、「合器」、「飛器」等。此外還介紹了「煙戲」,「不以火而以煙為,有結成五色樓台人物山水各劇。」由以上記載,可見「藥發傀儡」在明清時期的盛行程度。

 

時至今日,在陝西蒲城縣尚流傳着以火藥為動力,製作精巧的「焰火」表演──「火神會」,名曰「桿火」或「架子火」,在燃點火藥後能映出《天女散花》、《武松打虎》、《唐僧取經》、《劈山救母》、《三打白骨精》等百餘種傳統人物故事片段。

 

1503ph026
藥發傀儡戲
1503ph026
Last updated:
2019-06-25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