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燃起體育的火焰

北京奧運會後,「全民健身」口號帶動起了人們體育健身的熱潮。體育場館的建設和參與體育運動的人數逐年上升,各類精彩的體育比賽也讓觀眾應接不暇。與此同時,互聯網也正悄然改變着國內的體育消費市場與人們的健身習慣。

夜跑打卡、關注朋友們的運動步數已經成了許多年輕人的生活習慣,跑鞋、瑜伽墊、護膝……各式各樣的運動裝備也在人們的消費榜單上佔據了顯眼的位置。如今,大家都很注重自己的身材和健康,體育健身的理念慢慢深入人心。而這些變化都離不開「全民健身」口號。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是「全民健身」口號提出的契機。這一年,中國第一次舉辦夏季奧運會,人們熱情地迎接世界各地來訪的運動員和觀眾,中國運動員也受此鼓舞,發揮出了很高的比賽水準。當煙花散盡,奧運熱潮漸漸褪去時,中國體育卻仍然面臨巨大矛盾。一面是中國運動員在各項賽事中摘金奪銀,刷新紀錄,一面是民間體育運動資源極其匱乏,在許多人的生活裡,門前的一片草地就已經算是一塊運動場地。而中國內地正在邁入老齡化社會,國人身體素質已經不容樂觀,當肥胖、高血壓、糖尿病成為現代社會的通病時,國家也必須投入一定的體育健康資源來滿足老齡化社會的需要。在奧運熱潮的鼓舞下,群眾體育和體育健身推廣越來越受到重視。於是從2009年起,國務院將每年8月8日設為「全民健身日」,希望提高全民的體育水平,宣傳體育文化,並促進體育產業發展。

 

場館建設

職業體育賽事和大眾體育活動都需要足夠的體育場館,所以,場館建設也代表了體育產業和城市服務資源的發展情況。近十幾年來,全國體育場館建設大幅增長,截至2015年的統計,中国内地體育場館數量在188萬個左右,總面積達到21.53億平方米。從場地數量來看,以籃球場和全民健身路徑(即戶外健身器材)佔最多數。2017年國家共投入資金30多億元,支持地方建設一批縣級公共體育場、社區健身中心、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等公共體育場地設施。2014 年10 月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提出2025 年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目標達到2平方米/人,與2015 年人均1.57平方米/人相比仍存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s6quanminjianshen-1
(數據來源:智研諮詢)

 

體育場館增多,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自然也相應增長。據統計,2009年至2015年中国内地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逐年不斷上漲,至2015年已經接近4億人次。而各年齡段中,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也相對均衡,人們的健身意識正在不斷加強。在《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中提到,到2020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需達到4.35億。

s6quanminjianshen-2
(數據來源:智研諮詢)
s6quanminjianshen-3
(數據來源:智研諮詢)

 

 

s6quanminjianshen-4
在西湖湖畔舉辦的杭州馬拉松(來源:中新社)

賽事熱潮

能夠帶動人們健身熱情的,更重要的還是要靠精彩的比賽。隨着資金持續投入,全國各項體育賽事都在逐漸升溫。

足球、籃球、排球被稱為「三大球」。據國家發改委統計,在足球方面,2017年各足球協會(包括中國足協和各地方足協)全年開展賽事約30萬場(不含校園足球),職業賽事、盃賽和中國之隊相關賽事現場觀眾人數超過950萬人次,電視觀眾6.83億人次。籃球方面,中國籃協主辦的民間「三對三」籃球賽,參賽人數超過50萬人。

近幾年,除了足球、籃球、乒乓球等具有廣泛球迷基礎的體育項目外,馬拉松運動也如火如荼。中國田徑協會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全國共舉辦馬拉松規模賽事1102場,參賽規模498萬人次,賽事規模7年增長50倍。在舉辦城市中,不乏浙江千島湖、海南三亞這樣景色優美的旅遊景區,間接上形成了「體育旅遊」這樣一種新的消費方式。其他再如冰雪運動、山地戶外運動、水上運動等,都在國內形成了一定的比賽規模,參賽及觀眾人數的漲幅非常可觀。

在群眾體育方面,一些具有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也受到廣泛關注。比如從2011年起,每年都在全國舉辦多站中華龍舟大賽,吸引了民間的龍舟愛好者參加。全國大學生體育協會還成立了舞龍舞獅分會,舉辦大學生舞龍舞獅錦標賽。武術、中國式摔跤等也都迎來了發展機遇。

開展各式各樣的體育賽事,激發了更多人熱愛體育和參與體育。

 

互聯網與體育

隨着科技進步和互聯網發展,體育與健身已經變得更加觸手可及,體育產業也由此勃然而興。「互聯網+體育」的模式,從各個方面滲透進了人們的生活。

以往體育賽事的轉播權是電視端的CCTV5一家獨大,如今呈現出了移動端多家APP共同發展的局面,英超、中超、NBA等熱門賽事版權被互聯網公司獨攬,大量用戶從電視端轉到移動端,並付費觀賽。如蘇寧體育手握英超、西甲、中超、亞冠等多個國內國外賽事的獨家版權,版權價值超百億。騰訊體育則獲得了NBA 5年獨家直播版權,另外還與國際籃聯(FIBA)合作,獲得國際籃聯洲際比賽的轉播權。

同時,國內企業開發體育賽事也逐漸變得多元化。蘇寧體育獲得了WWE(美國職業摔角)、UFC(終極格鬥冠軍賽)等國際頂級格鬥賽事的獨家新媒體版權。阿里體育和美國第一大職業體育聯盟NFL(美國職業橄欖球大聯盟)達成合作,獲得NFL的轉播權。當觀眾得以接觸到越來越多的體育項目和比賽直播時,肯定會有更多人躍躍欲試,產生參加體育健身的衝動與激情。

s6quanminjianshen-5

 

在體育資訊的傳播方面,傳統媒體正在一步步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以智能手機和PC為載體的互聯網新媒體。以各類移動端APP為代表的新媒體在體育資訊的發掘和傳播上會比印刷媒體、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更加深入,更加快捷,受到越來越多人青睞。同時,體育資訊平台也由綜合類資訊向垂直類資訊快速轉變。比如新浪體育本是市場佔有率極高的一款綜合類資訊平台,但如今出現了以足球專業資訊為主的「懂球帝」APP和以籃球專業資訊為主的「虎撲」APP,在這些APP上既有賽況直播,也有各種形式的球評文章,這就使得大量用戶向後兩者流動。這種變化也讓各類體育愛好者能夠直接和快速地獲取更為實際和專業的資訊。

當保持運動、追求健康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生活習慣時,還有一類產品也變得火熱,那就是智能可穿戴設備和相關的運動健身類APP。小米手環、Apple Watch一類的智能設備可以紀錄人們的運動軌跡,這能讓用戶們為自己的健身活動設定目標,並有了達成目標的動力,而曬裝備、曬運動記錄也成了人們社交和彰顯個性的新方式,這都使得運動更加精準、規範和有趣。另外像「Keep」、「Fit-私人健身教練」一類的APP還提供運動健身、健康飲食、裝備購買等一系列的教學指導,大家可以根據APP上的視頻和專業文章自己進行嘗試,還能在APP上分享自己的健身心得。即使不去健身房,人們也能輕鬆實現健身目標。雖然互聯網不能完全取代線下的健身行業,但確實給大家提供了非常豐富的選擇。

 

 

參考資料:

《2017年我市新建的公共體育設施,你知道有哪些嗎》 搜狐網  2018/1/3

《2017年中國體育場館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中國產業信息網  2017/6/13

《國家發改委發佈<2017中國體育發展消費報告>(附全文)》 鳳凰新聞  2018/6/5

《中國體育市場年度綜合分析2017:這是擁抱3萬億市場的正確姿勢》  搜狐網  2017/4/11

《2017年中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變化及各年齡組人群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佔比分析(圖)》  中國產業信息網  2017/10/9

《國務院關於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的通知》  2016/6/23

Last updated:
2018-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