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1404phn001_01
藥食同源(視覺中國)
1404phn001_01

食療是食物療法的簡稱。中國食療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是一門既古老又新興的學科。古人曰:「民以食為天。」也就是說,食物是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東西。人類為了生存與健康,必須尋找和認識食物,探索食物維護健康以及防治疾病的作用。中國食療源遠流長,已有五千多年歷史,至今仍深受廣大民眾喜愛和應用。「藥食同源」、「醫食同源」更是膾炙人口的民間佳話。

1404ph004
魚翅、鮑魚是食療中的佳品。
1404ph004

食療是在古人尋找食物的過程中萌生的。到了夏、商、周時代,製成酒、醬、糖、豆腐等食品,說明當時已從簡單直接食用動植物食品,發展到製成多種經化學變化的食品,提高了食品的營養成分。隨着食療經驗和知識的積累,食療理論也產生了。

 

戰國至秦漢之際寫成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提出了許多食療學理論。書中指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就是說要把各種各類食物互相配合,取長補短,使人體受益。而被後世譽為醫聖的東漢醫家張仲景,亦創立了許多食療方劑,例如當歸生薑羊肉湯、豬膚湯等。

bulb

五穀

五穀一般指稻、麥、黍、稷及豆五種穀物。今為穀物的通稱。

bulb

五果

五果是指棗、栗子、杏子、李、桃五種果類。今為水果的通稱。

bulb

五畜

五畜指牛、羊、豬、雞、狗五種家畜。

bulb

五菜

在《黃帝內經》原文,五菜是指葵菜、韭菜、豆葉、薤、蔥五種菜,今為蔬菜的通稱。

1404ph002
《黃帝內經素問》書影
1404ph002

中國食療經過前代的發展,到了唐朝集其大成。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專立了一卷「食治」,把食療藥膳作為治療疾病的首選對策,可見他對食療的重視。書中還對各種食物作了分類介紹。唐代還有許多專門論述食療的著作,例如孟冼的《食療本草》,昝殷的《食醫心鑑》等。宋元時期,以食物防治疾病已很普遍,用食物製作的養生膳品不斷增多,有粥、湯、羹、餅、粉、麵、點心、茶等,其中以粥品用得最多,例如杏仁粥、黑豆粥、薏米粥等。

1404ph001
《飲膳正要》中國食療圖
1404ph001

明清時期食療學進入全面發展的階段,幾乎所有有關藥物本草的著作都論述到本草與食療的密切關係。例如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有三百多種穀、菜、果、魚、禽、獸等食物,還提出很多食療藥膳方。清代一些醫家很重視用食物來治療急性熱病,葉天士在《溫熱論》中就提到飲用五汁,即甘蔗、梨、鮮蘆根、生荸薺、生藕的鮮汁來治療高熱後期陰虛津虧

bulb

李時珍

李時珍(1518—1593年),蘄州(今湖北蘄州)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他生於醫學世家,曾三次應考科舉均落第,遂全心學醫,濟世救人。他35歲起,以驚人毅力,踏遍全國收集大量的藥物標本和資料,花了27年,編著成古代最完備的藥典《本草綱目》。該書共190多萬字,收載藥物1,892種,繪圖1,160幅,附方11,096則。

bulb

陰虛津虧

陰虛津虧是指人體陰液、津液消耗。虧損出現口乾渴,皮膚乾燥等表現。

近代和現代,中國食療學的發展和影響都不斷擴大,人們愈來愈重視食療在健身強體、防治疾病的作用。1976年,中國正式在中醫大學教育中開設「中醫飲食營養學」課程,使傳統食療學術得到延續與傳播。現在不少學術機構開展了食療的科學研究工作,研製開發各種保健食品。此外,不少大城巿還開設了食療餐廳、藥膳飯店,受到廣大巿民歡迎。

1404ph003
清代宮廷食品很多都是較為講究的補品
1404ph003
Last updated:
2019-08-26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