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兩大遺址看透閩越先祖生活

30068ph030
曇石山文化遺址外景(張耿攝)
30068ph030

閩越文化源遠流長,至少在距今十八萬年左右,人類已在原閩越土地上使用粗糙的打製石器,過着採集和漁獵的生活;新石器時代,閩越地區的先民開始過着定居的生活,廣泛使用磨製石器並能製陶和紡織;青銅時代,閩越先民們已進入文明社會。

 

福建是閩越族聚居區的主體,對福建乃至整個閩越族地區原始居民的研究,一向被研究者視為難題。梁啟超在《中國歷史上民族之研究》稱:「吾儕研究中華民族,最難解者無過福建人。其骨骼膚色皆似與諸夏有異,然與荊、吳、苗、蠻、氐、羌諸組都不類。今之閩人率不自承為土著,謂皆五代時從王審知來。」對「最難解之民族」的先民,隨着考古的新發現,難解之結正不斷被解開。

 

萬壽岩遺址

位於三元區岩前鎮的萬壽岩,是一座由二疊紀船山組石灰岩構成的孤立山體,山上現存船帆洞、靈峰洞等溶洞,萬壽岩舊石器時代遺址就埋藏其中。

30068ph031
三明萬壽岩遺址(賴小兵攝)
30068ph031

「北京有個周口店,福建有個萬壽岩。」這句話形象生動的描述了萬壽岩遺址在福建史前文化的重要地位。的確,它的發現,把古人類在福建境內活動的歷史提前了十幾萬年。二十一世紀初,考古工作者對萬壽岩遺址合共做了三次考古發掘。一座山體,保存着多個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存,這在東南沿海是絕無僅有的。然而,萬壽岩遺址帶來的驚喜遠不止於此:遺留有全國首次發現、世界罕見的早期人類遺跡──面積共約120平方米的舊石器時代人工石鋪地面;出土的跨越十幾萬年的近八百件石製品、二千餘件動物化石是研究該省古環境、氣候的重要材料;出土了同樣見於貴州、台灣史前遺址的銳棱砸擊石核、石片,是研究中國南方舊石器時代文化傳播、閩台史前文化淵源的新證據!

 

曇石山文化

曇石山遺址位於福建東部沿海,地處福建主要河流──閩江下游北岸,為江北丘陵地邊緣、緊靠閩江江岸相對孤立的低緩山丘。曇石山北有中、低山環繞,西南還有閩江小支流之一的安坪浦小溪從此通過,周邊的低窪濕地開闊,為原始人類的生產、棲息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條件。

30068ph032
2010年2月14日,曇石山博物館建設二期的考古遺址廳改建完成。(張超暉攝)
30068ph032

曇石山遺址於1954年調查發現後,分別做了九次面積不等的考古發掘工作。九次考古發掘的總面積近二千平方米,共清理八十餘座新石器時代墓葬,兩條大壕溝,多座陶窯、陶灶和大量灰坑遺跡,出土可復原的石器、陶器、貝器、骨器共約二千件,此外,還有大量的陶片、貝殼及動物遺骸標本。綜合這些文化遺跡和遺物等考古資料,可以反映出該遺址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地域海洋性文化特色。

Last updated:
2018-09-19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