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瘧疾——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

瘧疾看似距離遙遠,但它在中國的發病率大幅降低也不過是近幾十年的事情。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中國醫藥學家屠呦呦的青蒿素研究。而它又與越戰期間的一段歷史密不可分。 

特殊歷史背景下領命,面對的又是極其艱苦的條件,最終令屠呦呦帶領團隊成功提取抗瘧「神藥」青蒿素的唯有堅定與執着。迄今,青蒿素已拯救了上千萬人的生命,令過去十幾年裡瘧疾的死亡率降低了一半,在全球抗擊瘧疾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7年3月24日,美國慈善家、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於北京大學發表演講時說:「繼天花和即將被消滅的脊髓灰質炎之後,我們有望在中國的領導下,讓瘧疾成為第三種從地球上消失的人類疾病。」 

為甚麼是在中國的領導下?這不過是對中國東道主的恭維嗎? 

在當今中國,瘧疾發病主要以輸入為主,以至於我們對它的認識大多來自於遙遠的非洲。其實,直到半個多世紀前,瘧疾還廣泛流行於世界。即便在二三十年前我國的南方農村,瘧疾也還是常見病。 

tf2ph4
tf2ph4

瘧疾得以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距離我們如此遙遠,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中國醫藥學家屠呦呦的青蒿素研究。而它又與一段歷史密不可分。 

 

緣起 

瘧疾在中外歷史上很早都有記載。但是直到1820年才出現第一種特效藥——奎寧。此後,這種從金雞納樹皮中提取出來的藥物一直都是抗瘧的主要藥物。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東南亞和南美相繼發現抗藥性瘧疾。到了六十年代,全世界100多個國家、兩億多瘧疾患者面臨無藥可治的局面,死亡率急劇增高。東南亞疫情蔓延至無法控制的程度。 

同時,它也成為越南戰爭戰場上比子彈、炸彈更可怕的「敵人」。有資料顯示,在越戰中, 1964年時美軍因瘧疾造成的非戰減員比戰傷減員高出四五倍;1965年駐越美軍的瘧疾發病率高達50%。 

美國專門成立了瘧疾委員會,大幅增加研究經費,組織幾十個單位參加抗瘧研究。到1972年,美國華爾特里德陸軍研究院已篩選了21.4萬種化合物,也沒有找到理想的抗瘧藥。 

另一方面,據河內衛生局對1961年至1968年傷病員比例的統計,除1968年第一季度傷患多於病員外,其他時間都是病員遠遠超過傷患,病員中大多數是瘧疾患者。 

有鑑於此,越南領導人向中國請求幫助。 

幾乎與此同時,中國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也因為多種原因大範圍爆發了瘧疾,全國發病人數多達一兩千萬。 

 

領命 

為了救人救己,中國政府組織了眾多科研單位共同研製新型抗瘧藥。醫藥學家屠呦呦就是其中的一員。 

屠呦呦從小在寧波外婆家的姚宅長大,舅舅是著名的金融學家姚慶三。她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生藥(天然藥物)專業。1969年,她因為扎實的中西醫知識和公認的科研能力水準被任命為中醫研究院瘧疾防控課題組組長,當時只有39歲。 

f2tuyouyou-1
浙江寧波的屠呦呦故居(來源:中新社)
f2tuyouyou-1

 

名為組長,但實際成員只有她一個。屠呦呦遍訪老中醫並查閱古書資料,在三個月內積累了2000多張卡片,製成了一本油印的小冊子——《抗瘧集》,內含640多種中藥,其中就包括青蒿。 

後來,小組從最初的「光桿司令」發展到有三名成員。團隊從本草研究入手,篩選了胡椒等100多種中藥的水提物和醇提物樣本,可惜並無所獲。 

屠呦呦執着和堅定地帶領大家,重新翻看古書文獻。直到有一天,青蒿這種不起眼的菊科植物引起了課題組的關注。 

青蒿也叫苦蒿,是在中國南北方都很常見的植物,它在中國的應用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青蒿治療瘧疾始於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之後宋、元、明代都有「青蒿湯」、「青蒿丸」和「青蒿散」的記載。《本草綱目》中也有治療瘧疾實踐的記錄。 

雖然當時的很多老中醫都聽過青蒿治瘧的說法,但很少人像屠呦呦這樣堅持不懈地利用科學方法來找尋答案。 

在當時的工作條件下,設備簡陋,也沒有必備的通風系統和實驗防護。屠呦呦在提取藥物過程中得上了中毒性肝炎。她的愛人李廷釗回憶說,那段時間妻子腦子裡只有青蒿素,整天泡在實驗室。 

後來,在《肘後備急方》的啟發下,屠呦呦和同事改變青蒿素的提取方式,進行了繁複和冗雜的實驗篩選,在經歷了190次失敗後,終於在第191次實驗中迎來轉折。 

f2tuyouyou-2
屠呦呦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來源:Wikimedia Commons)
f2tuyouyou-2

 

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第一次成功地用沸點較低的乙醚製取青蒿提取物,實驗室中觀察到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100%。 

為了確認安全性,不想錯過臨床觀察季的屠呦呦第一個志願試藥。接着又奔走於高溫酷暑的海南瘧區搜集一手的臨床資料。 

1972年11月8日,青蒿素誕生。第二年,青蒿素類抗瘧藥的基礎雙氫青蒿素發現。 

 

禮物 

在青蒿素問世之前,全球每年約有4億人次罹患瘧疾,至少百萬人死亡。 

除抗藥性的問題之外,奎寧治療瘧疾容易造成頭暈、耳鳴、心悸,不少病人形容奎寧的副作用比得瘧疾還痛苦。因此藥性溫和、副作用低的青蒿素成為拯救上億人的救命藥。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來源於青蒿素的藥物甚至成為中國領導人出訪非洲的必送禮物,在當地被譽為「中國神藥」。 

2004年,世衛組織將青蒿素複方藥物列為治療瘧疾的首選藥物。 

自2000年以來,全球有10億人次接受了以青蒿素為基礎的療程。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大約有2.4億人受益於青蒿素聯合療法,約150萬人因此而避免了瘧疾導致的死亡,其中兒童佔了很大比例。 

以非洲東海岸的印度洋島國科摩羅為例。據統計,2006年科摩羅的瘧疾病例共計10.8萬例。2007年,中國開始與科摩羅政府聯合實施複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瘧疾項目。2014年,科摩羅實現了瘧疾病例零死亡,發病人數減少至兩千餘例,下降了98%。在此期間,科摩羅實現了從瘧疾高流行區向低流行區的轉變。 

世衛組織非洲區事務負責人馬奇迪索·莫提(Matshidiso Moeti)說,「瘧疾是非洲人尤其是非洲兒童的主要健康殺手。多年來,青蒿素挽救了大量非洲人的生命,對非洲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1年,屠呦呦獲得醫學界的諾貝爾獎拉斯克醫學研究獎。此時,一直默默無聞的屠呦呦才首次引起大眾的注意。 

得獎後的屠呦呦顯得異常平靜,她多次強調:「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榮譽,是中國全體科學家的榮譽。」 

四年後的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屠呦呦和另外兩名寄生蟲病學者。屠呦呦成為諾貝爾醫學獎歷史上的第12位女性得主。 

f2tuyouyou-3
諾獎得主屠呦呦在斯德哥爾摩發表演講(來源:中新社)
f2tuyouyou-3

 

她在斯德哥爾摩發表演講時,再次呼籲發掘中國醫藥學這一偉大寶庫,而她演講的題目就是《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 

「青蒿素的發現及其新藥的研發拯救了上千萬人的生命,令過去15年裡瘧疾的死亡率降低了一半」,諾貝爾生醫學委員會成員漢斯·弗斯伯格(Hans Forssberg)教授說。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青蒿素聯合療法是目前治療瘧疾最為有效的手段,也是抵抗瘧疾耐藥性效果最好的藥物,中國作為抗瘧藥物青蒿素的發現方和最大生產方,在全球抗擊瘧疾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或許這也是比爾·蓋茨有開頭那番話的原因。 

 

 

參考資料: 

《屠呦呦傳》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6 

《獲諾獎2年後,屠呦呦團隊已有突破性發現,2018還將「憋大招」》 霍悅 李瑜 新華社 2018/1/5

《綜述:「中國神藥」造福非洲——非洲衛生官員盛讚青蒿素功效》 新華網 2015/10/07 

《屠呦呦 一株小草的力量(上)》大家  CCTV科教 2017/3/15 

《屠呦呦 一株小草的力量(下)》大家  CCTV科教 2017/3/22 

《屠呦呦:這是獻給世界的禮物》 焦點訪談 CCTV新聞 2015/10/6

《屠呦呦:科學研究不是為了爭名爭利》 新華網 2017/1/9

China’s Tu Youyou receives Nobel Prize for medicine at ceremony in Stockholm.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15/12/11

 

 

book

 

瘧疾,也被稱為打擺子、冷熱病等,是一種會感染人類或動物的全球性寄生蟲傳染病。 

患者通常會出現間歇性發熱、發冷、嘔吐、頭痛等症狀,並可能出現貧血、腎臟、肝臟衰竭、痙攣和昏迷等併發症。 

香港在2017年4月公佈過一宗嚴重瘧疾個案。患者因上腹疼痛、嘔吐和血尿等癥狀被送入瑪麗醫院深切治療部。該患者此前曾到訪非洲。據衛生防護中心統計,2012至2016年香港共有115宗瘧疾個案。由此可見,即使身處發病率很低的發達地區,也並不意味着可以與瘧疾絕緣。 

世界衛生組織稱,全世界約一半人口處於罹患瘧疾的風險之中。2015年,瘧疾病例約有2.12億例,估計死亡有42.9萬例。 

瘧疾的分佈範圍遠比人們想像中的廣得多,而且現在也依然是一種發病率很高的疾病。全球每年有2億人染上瘧疾,病人涵蓋非洲、印度、東南亞、中美洲等熱帶區域。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在全球瘧疾負擔中所佔的比重仍然過高。2015年,該地區的瘧疾病例佔總數的90%,佔瘧疾死亡總數的92%。 

五歲以下的兒童尤其容易感染、致病甚至死亡。70%的瘧疾病例發生在這一群組。 

瘧疾這種疾病在歷史上很早就有記載。瘧疾英文Malaria,在意大利語中是「壞空氣」的意思。古羅馬人認為,瘧疾與沼澤有關。在中國,「瘧」作為專屬的病症名可以追溯到《左傳》。 

上載日期:
2018年09月17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