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止於智者?中傷周公的流言和影響

202130phn002_01
周公輔成王。(圖片提供:Fotoe)
202130phn002_01

有謂「周公恐懼流言日」,顯示西周初年輔佐成王的周公曾受不利於己的流言困擾,相關的流言也左右了周初政局。

 

「流言」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周書‧金縢》:「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於國,曰(周)公將不利於孺子。」《尚書》是戰國時期編定的上古政事檔案文獻彙編,以上古及夏、商、周的君王、重臣宣示布告的講話記錄為主。「金縢」即用銅裝飾加固的檔案櫃。據《金縢》篇和《史記‧周本紀》、《魯周公世家》、《管蔡世家》的記載,西周武王姬發推翻商王朝、建立周王朝後,天下未定,各地仍有商朝的殘餘勢力和東夷等強大的地方勢力。周武王的對策是分封同姓和異姓諸侯,又對商朝餘部實行懷柔政策。他將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封在商朝的首都殷,再分封自己的三個王弟,老三管叔鮮、老五蔡叔度及老八霍叔處,分別駐守管國(河南鄭州)、蔡國(河南上蔡)、霍國(山西霍州),史稱「三監」,包圍監視武庚及其他商朝遺民。

 

周武王即位天子兩年(一說三年)後,得了重病。留在京城輔佐武王的老四周公旦,焦慮萬分,設壇祭祀,祈禱周王室的先祖太王、王季、文王,表示自己多才多藝,比二哥武王更適合侍奉鬼神,願意以己身代替武王而死。祈禱儀式完成後,周公將祝詞鎖入金縢。不久武王果然病癒。但一年之後,武王還是駕崩了。繼位的周成王姬誦,才十三歲。當時周朝天下初定,身處中樞的周公擔心諸侯內亂,代成王攝政,主持朝政。

 

夏、商的王位傳承,一向有兄終弟及的傳統,即王位可以在兄弟之間依長幼次序傳承。周武王逝世後,他的同胞兄弟管叔、蔡叔、霍叔,或許對王位有覬覦之心,也可能對周公攝政當國不服氣,與武庚、東夷合夥,散播流言,質疑周公攝政的正當性,誣陷周公「將不利於成王」,並藉此發動武裝叛亂。周公不得不向共同輔政的重臣太公呂望、召公姬奭表明心跡,以平息流言的殺傷力:武王逝世太早而成王年少,萬一天下就此動盪反叛,我將來在九泉之下有何面目面對歷代先王?我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維護咱們周王室啊!在太公、召公等的支持下,周公東征三年,誅殺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廢霍叔為庶人,又平定東夷,將周朝的勢力擴展至東海。分封歸順周朝的殷商宗室微子於宋國(河南商丘),六弟康叔於衞國(河南鶴壁),安置殷商遺民。周公攝政七年,至成王年滿二十,歸政成王,就任輔政大臣之位。

202130phn003_01
西周戰車雕塑,置於陝西省岐山縣周原景區。(圖片提供:Fotoe)
202130phn003_01

《金縢》篇中的「流言」,本意是指公開散布、傳播言論,「流」用作動詞,本意是中性的。但周公被古典儒家視為理想政治制度的始創人,也是儒家倫理傳統中的完美典範。西漢武帝以後儒學地位尊顯,周公的超然歷史地位不容質疑,所以諸弟在權力鬥爭中發動的以「流言」爭取公眾支援的輿論攻勢,很自然地被儒家影響下的漢代史觀定位為謠言惑眾、誣衊賢臣、誹謗聖人、挑撥君臣關係的典型案例。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12月19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