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古時的稅單是怎麼樣?

聲音導航:

 

202106phn026_01
東漢《廣地南部永元五年兵物等月言四時簿》簡(複製品)(圖片提供:楊興斌/FOTOE)
202106phn026_01

受書寫載體、徵稅成本等方面的影響,如何向納稅人下達納稅通知,也是中國古代稅務文書完善化的一項主要內容。從先秦到東晉,官私文書的書寫載體主要是竹簡和木牘。從東晉到唐朝,官方文書逐漸以紙為主要書寫載體。因此,官方稅務文書都要靠人工書寫,稅務文書人工成本投入巨大。例如,唐朝開元年間,中央財政部門下達給各部門和各地的年度財政收支預算計劃文書,用紙五十多萬張,分派給中央各部門負責。當時長安是官吏和文人密集之地,中央各部門可以到市場上僱傭一部分書手,卻仍然感到「事甚勞煩」。如果要向每個課戶單獨發放一份徵收租庸調的納稅通知書,以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為例,當年課戶是5,349,280戶,就得書寫約540萬張的納稅通知書。不難想像,這是官府難於勝任的書寫事務。

 

單單就稅務技術而言,在宋朝之前,官方一直缺乏向每個納稅人或納稅戶發放獨立的納稅通知書的條件。所以,如前所述,經官方認定,由納稅人持有的戶籍、地籍就兼有納稅通知的功能,如西魏劉文成戶籍。同時,地方政府也會根據上級下達的稅收指標,採取書寫公告的形式向納稅人通告納稅事宜,再由基層的胥吏、鄉官口頭通知到每個納稅人。

202106phw014
西魏劉文成戶籍(圖片提供:陳明光)
202106phw014
202106phn027_01
南北朝時期西魏貨幣——五銖,上海博物館藏(圖片提供:孔蘭平/FOTOE)
202106phn027_01

史籍記載,唐朝文宗大和年間(公元827-835年),劍南西川(今屬四川省)官府有向兩稅戶發放作為獨立的納稅通知書的「戶帖」。不過,在其他地方未見推行。到了宋朝,隨着發達的製紙業,特別是發明活字印刷術,官方開始製作並預先發給由納稅人持有的納稅通知書。宋神宗時,王安石變法推行「方田均稅法」時,就發放了「戶給之帖」,記錄該戶應交納兩稅穀帛的數量,「升合尺寸無所遺」,顯然是納稅通知書。南宋時,「在法,輸納稅賦,官司必給稅由。」可見發放納稅通知書已經法制化了。稅由也稱為「單子」、「由子」、「憑由」等,上面記錄是應稅「色額」,就是該戶應納稅物的品種和數量。

202106phw015
明初戶帖(圖片提供:陳明光)
202106phw015

在1983至1984年間黑水城出土的元代文書中,也有納稅通知文書。文書先寫:「今將本戶稅糧開列於後。初限十月,終末限十二月終。」 再寫納稅人姓名,應納稅額,最後是年月日,經辦官員名字,蓋有押印。納稅通知單在明朝進一步完善,有「由帖」、「由單」、「由票」、「門由」、「易知由單」等多種名稱。根據梁方仲先生的介紹,一條鞭法之前的「均平由帖」,前半部分的內容,先說明發放的用意在於讓百姓依法納稅,讓胥吏守法徵稅。接着寫明「年份」和「應徵應派銀數」,交給納稅人收存,要他們遵照「正數辦完,送縣交納,當堂投櫃」的納稅程序。由帖後半部的內容是說明全縣一丁平均攤銀多少的由來,以及該戶應納多少銀兩,也就是「正數」。可見對於納稅人來說,「均平由帖」就是一份納稅通知書。推行一條鞭法之後,會稽縣官府統一印製的「會稽縣每戶錢糧由帖」,首先說明刻印由帖是為了作為納稅通知書,稱:「今將每戶糧差數目,另造由帖,家喻戶曉,使人一覽即知自己錢糧若干。」上面設置有統計各戶應稅數量的欄目,包括戶主姓名,屬於哪個里甲,家中有多少人丁,田地的種類(如山田、山地、水地、池塘、蕩等)以及相應的賦糧和應該攤派的代役銀數額。最後合計:「以上人田地山蕩共折正丁若干,除免辦丁若干,均平均差白榜銀共若干。通共各折銀若干,共米若干。」 帖末為:「某年月日給。總書某人,書算某,對同吏某。」並註明:「諸畝如無者,則下註『無』字。無免丁者亦然。」比起「均平由帖」兼有完稅憑證的功能,「每戶錢糧由帖」屬於單純的納稅通知書。

bulb

梁方仲

梁方仲(1908-1970年),男,生於北京,原名梁嘉官,廣東番禺黃埔鄉(現屬廣州市)人,是中國著名經濟史學家、明清史學家,畢生致力於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尤致力於明代社會經濟史研究,是中國社會經濟史學奠基者之一。他於1926年考入清華大學,1930年畢業於經濟系本科,同年入清華研究院,主修財政學,專攻明代田賦史。1933年冬畢業,獲碩士學位,畢業論文題為《明代田賦制度概要》。清華期間發表《明代魚鱗圖冊考》等三篇論文,《明代魚鱗圖冊考》發表後不久被日本學者引用並譽為此方面研究之代表作。1934年2月進入社會調查所(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前身)工作。

202106phn028_01
清代「當稅由單」,首都博物館展品(圖片提供:孔蘭平/FOTOE)
202106phn028_01

清代順治、康熙之際盛行的納稅通知單,是朝廷統一頒定格式的「便民易知由單」。這種由單一般每張有二三尺寬、一二尺長。每份由單的下方是里甲某一「花戶」(納稅戶)的地畝、人丁按稅率應徵的銀額、優免數量、實徵銀數等欄目,接下來分填輸納的三個期限,再來是年月日欄,上蓋紅色的漢、滿文縣印,最後為縣押,由縣官簽名花押為記號。由於每份由單的上面詳細刻印全縣應徵的錢糧項目和數量,款項繁雜,頭緒紛紜,讓人看得頭昏腦脹,與「易知」之稱實在名不副實,而且刻印的工本耗費很大。所以,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清廷下令停造刊送。不過,實際上,易知由單制度一直到清朝末年仍然存在,只是內容逐漸趨於簡化。現存的太平天國的「便民由單」,上面只寫有該稅戶的田、地、蕩的面積及應納漕米的總數,確實簡明易知。

202106phw016
太平天國由單(圖片提供:陳明光)
202106phw016
作者:
上載日期:
2024年01月08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