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澳門歷史城區

30020phn004_01
30020phn004_01

在十六世紀中葉,葡萄牙人尚未到達之前,澳門半島是一個小漁村,散布多個小型的聚居點,包括媽閣、沙梨頭和望廈等。1555至1557年間,隨着葡萄牙人逐漸據居澳門,從媽閣伸延至澳門半島西南部一帶,開始修建各類具有西方建築特色,或糅合了西方和中國建築特點的住宅、公共建築和防禦工事,與當時固有的部分中式建築,以及因葡萄牙在十九世紀中葉之後,逐漸佔據整個澳門半島後,城市發展的關係而新建的中式建築,共同形成「澳門歷史城區」今天的面貌。2005年,澳門歷史城區於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為中國第三十一處世界遺產。

 

「澳門歷史城區」是一座以澳門半島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通過廣場和街道連接而成,並可分為建築物和「前地」兩大類。所謂「前地」,是指一重要建築物「前面的空地」,是澳門對廣場空間的一種獨特表述方式。在「澳門歷史城區」內被列入為世界遺產一部分的「前地」共有8個,包括:媽閣廟前地、亞婆井前地、崗頂前地、議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穌會紀念廣場、白鴿巢前地。

 

至於被列入為世界遺產的建築物共有22座,既有獨立的建築,也有整座建築群落。這些建築物包括:媽閣廟、海事及水務局大樓、鄭家大屋、聖老楞佐教堂、聖若瑟修院及聖堂、崗頂劇院、何東圖書館、聖奧斯定教堂、民政總署大樓、三街會館(關帝廟)、仁慈堂大樓、大堂(主教座堂)、盧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吒廟、舊城牆遺址、大炮台、聖安多尼教堂、東方基金會會址、基督教墳場、東望洋炮台(包括東望洋燈塔及聖母雪地殿聖堂)。

 

在澳門歷史城區內,其實還有大量其他未被列為世界遺產的歷史建築,但它們當中絕大部分已被當局評定為紀念物、具建築藝術價值之建築物、建築群或地點,同樣受到《文化遺產保護法》保護。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實施世界遺產公約的操作指南》第103至107條規定,應在獲提名的文化遺產或自然遺產的周圍設立緩衝區,為遺產提供必要的保護。緩衝區的作用主要是限制遺產附近地段的用途和發展,確保遺產能保持其真實性和完整性。被劃定為緩衝區的澳門歷史城區範圍,包括整個東望洋山和西望洋山,以及歷史建築群周圍,平均約二百多米的地段,共佔地超過一平方公里,幾乎涵蓋了澳門半島的所有舊城區。

 

隨着申報世界遺產成功、澳門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以及旅客大量湧進,當前澳門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因而面臨利益協調、保存原貌和法制更新的挑戰。

 

在澳門,保存歷史城區的原貌,主要通過四個途徑來實現:

1. 設立緩衝區。

2. 定期修繕歷史建築。

3. 調查研究。

4. 訂立文化遺產保護法律制度。

作者:
上載日期:
2021年01月2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