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玩具中的典故傳說

1502ph029
泥塑阿福,清代
1502ph029

玩具是民間藝術的一大品種,也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國傳統文史典故、戲曲、傳說和地方山川風物、傳統風俗等,都從玩具中體現出來。在民間玩具中,傳統題材佔了多數,涉及現實題材的並不多見。泥塑、鬃人、絹人和自走鐘類、木版印「選仙圖」、燈籠屏繪等作品中,四大名著的人物是常見的題材。

 

中國以民間傳說為題材的玩具有很多,比較典型的有無錫泥塑「大阿福」的故事。據當地傳說,很久以前,惠山一帶有個叫「年」的怪物,每當歲末即出來傷人毀物,百姓不堪其苦。上天聞報,派了一男一女兩個「沙孩兒」下凡除害,百姓遂得安寧。後來,人們在歲末時見面都要相互問候、祝福,俗稱「過年」。那兩個「沙孩兒」卻不幸相繼死去,為紀念為民除害的小英雄,人們按他們的模樣做了塑像,供在家中,後來逐漸形成供奉阿福的習俗。阿福的定式為:盤腿抱獅或麒麟,頭梳抓髻,一般成對擺放。原本是「沙孩兒」坐騎的瑞獸,附帶上了「事事如意」和「麒麟送子」的吉祥含義。

1502ph030
廣東潮州泥塑——陳三五娘
1502ph030

中國民間玩具中取材於文學和歷史的作品隨處可見,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四大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和《西遊記》及其他作品如《白蛇傳》等都是玩具的常見題材;無錫的手捏戲文泥人和天津「泥人張」的作品更是偏愛文學作品人物,作品數量不少。中國傳統的民間故事「二十四孝」也是泥塑作品的題材之一,山東聊城至今仍有這種磕模彩繪泥塑。以人物為題材的,主要是歷朝歷代的英雄和名著故事中描寫的先賢、模範和聖人、君子,例如孔子、關公、岳飛等先賢、英雄像都是民間擺設玩具中的名人題材。其他玩具如《彩選格》、《陞官圖》、水滸葉子戲紙牌等,也常採用歷史人物和名著人物為題材。除此之外,八仙人物、福祿壽三星和關羽、諸葛亮等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也常見於玩具造型之中。

1502ph031
紙牌玩具水滸葉子戲
1502ph031

中國傳統玩具中,表現戲曲題材的以泥塑為多。中國戲曲的興盛是在200年前的晚清時期,當時看戲是民間百姓最大的娛樂活動之一,戲曲中的人物、服飾,以及空城計、鍾馗打鬼、白蛇傳等情節均是玩具中最常見的題材。著名的無錫手捏戲文人物和天津「泥人張」彩塑作品,很多便是直接取材於當時的舞台表演場面。

1502ph032
鬥水,惠山泥人傳統作品
1502ph032

木偶與皮影,更是作為直接表演戲曲的玩具或道具。民間戲曲皮影戲中,《目連救母》便是每逢四月初八禮佛節必演的曲目。用木偶和皮影表演的戲曲,是中國真人戲之外僅有的兩種主要的道具戲,其歷史都在千年以上,是地道的中國傳統玩具戲(道具戲)。

1502ph033
關良1980年繪的《武劇人物圖》,香港藝術館藏品
1502ph033

中國的傳統民間信仰同樣離不開各種玩偶和玩具,其中,消災辟邪就是玩具的一種重要寓意。放風箏是民間用來袪病常見的形式,把風箏放飛到天空後,放飛者剪斷風箏(一般用「八卦」風箏),意味着疾病和晦氣將隨風而去。《紅樓夢》第七十回中,李紈便勸說林黛玉通過放風箏把病根兒都帶了去。由於人們認為放風箏能放掉晦氣,因此別人放過而掉下的風箏,是斷不能拾來重放的,以免沾上晦氣。

 

端午節民間用的香包,也是為避「惡月」和「五毒」而掛在身上的。民間認為農曆五月是百蟲為害,鬼魅出沒的月份,所以,為保護家人平安,在門上貼五毒葫蘆符,頭上抹雄黃酒,掛香包,給孩子穿繡有剪除五毒圖案的肚兜等。民宅中懸掛的鎮宅神像(雲南各民族)和陝西的社火面具(馬勺)、西北地區廣泛使用的拴魂獅子和鎮宅獅,都是為辟災除害之用。

1502ph034
虎頭鞋寄託了驅鬼辟邪的吉祥寓意
1502ph034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7月22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