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唐朝做官必考之試

1102phn017_01
明嘉靖本的《舊唐書》(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1102phn017_01

在唐代,明經、進士及第之後,只是取得做官的資格,還不能直接入仕做官,必須經過吏部的銓選考試——吏部科目選,及格後才會授予官職。吏部銓試不合格的及第者,必須等待下一次的銓試。

 

唐代吏部銓選試由吏部員外郎主持,稱為「關試」,因為常在春天舉行,又稱「春關」。吏部銓選的標準有四:身(體貌豐偉)、言(言辭辯正)、書(楷法遒美)、判(文理優長)。但其準則主要以判、書為主,即要求考生能審斷獄訟、判語要文理優長,並書法遒美。貢舉及第者一旦通過吏部銓試,便可脫去平民的粗麻布衣,換上官服,即所謂「釋褐」(又稱「解褐」),表明從此不再是平民百姓,真正步入仕途了。

 

科目選與貢舉雖均為分科考試,但其性質有很大區別。貢舉是由禮部主持,應考者是沒有官職的白身士人,屬於一種獲得出身資格的考試(如進士及第可獲得進士出身資格;明經及第可獲明經出身資格)。科目選屬於一種授官性質的考試,由吏部主持,應考者是已獲出身資格者(如進士出身、明經出身等),或是已有官職的官員。已獲出身資格的考生,科目選合格可以正式授官;已有官職的考生,科目選合格則可以藉此陞遷。

 

科目選一般由吏部尚書或吏部侍郎主持,考試方法則與貢舉省試略同。科目選中,最重要也是最為人所看重的是博學宏詞和書判拔萃科,這兩科考試合格後的待遇與仕途較其他科為佳。就考試內容而言,拔萃科試判(獄判)三條;博學宏詞科試文三篇,其「文」也是詩賦之類。

 

科目選合格,吏部錄取後,還要經過中書省覆核,甚至還要進呈皇帝,最後才下敕公佈。科目選每年舉行,錄取名額甚少,如博學宏詞科每年三人,但如合格者不足三人,則不會強湊其數。科目選合格,不但可以較快入仕,而且可以獲得較高的官職。如白居易在德宗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進士及第,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登拔萃科,即授秘書省校書郎。

 

至於未能通過吏部銓選考試的亦大有人在,有些甚至出身20年而未獲錄用。最典型的例子,莫如一代文豪韓愈,他在《上宰相書》中稱:「四舉於禮部乃一得,三選於吏部卒無成。」即是說參加了四次禮部的貢舉考試,才考中進士;參加了三次吏部的考試,都一無所得。他希望通過宰相的推薦獲得一官半職,結果三次上書均不受理,只好離開京城長安,到宣武軍節度使董晉的麾下做幕僚,後來經過董晉推薦,才得到秘書省校書郎這種小官的試官機會,始正式踏上仕途。

1102ph006
韓愈畫像
1102ph006

皇帝主考的常科

唐代科舉取士,除了貢舉之外,主要還有制舉、武舉等。貢舉是每年定期舉行,又稱為「常科」;制舉又稱為「特科」,非定期舉行,而是由皇帝下詔臨時標立科目(如賢良方正、文以經國等科)。貢舉一般為自舉,制舉也可以自舉,但一般須有關官員薦舉,始能參加考試。制舉一般由皇帝親臨主考,並由皇帝臨時任命考策官評閱試卷,定出等第,經皇帝批准予以錄取。

 

制舉取士的數目遠遠少於貢舉,但因為是由皇帝親自取錄,因此,制舉及第後可以立即授官,無須經過吏部銓選,而且官位也遠遠高於貢舉及第者。此外,制舉可連續參加,及第者可因而連續陞遷。唐後期有不少進士出身者通過參加制科考試而入仕。終唐一代,通過制舉選拔了大批經國治世之才,如姚崇、張九齡、裴度等名相。

 

武舉選將帥之才

唐代科舉考試,除了文舉「常科」、「特科」外,尚有武舉。武舉是為了選拔將帥之才,創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其後時而廢罷,時而恢復,未成定制。武舉考試的主司機構為兵部。考試內容有騎射、馬槍、步射、材貌、言語、舉重等項。武舉及第之後,與貢舉一樣,僅獲出身資格,不能馬上授官。總括而言,武舉在唐代不受重視,取士甚少,知名者只有郭子儀一人。

1102ph007
武則天畫像,武舉創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
1102ph007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4月15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