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王羲之如何學習書法?

30050ph001
王羲之畫像
30050ph001

書法發展史是一部不斷探索並創新的歷史,王羲之書法是中國書法由「古質」審美範式轉向「今妍」的重要里程碑。他對當時的隸書和草書下過很大功夫,在前人的基礎上融會貫通,在楷、行、草、隸、八分、飛白、章草等方面皆入神妙之境。他不滿意於魏晉書法用筆過於滯重,結體古拙厚樸的形態,獨闢蹊徑,精研書勢,以堅實的傳統技法和嘎嘎獨造的守正創新姿態,將漢魏以來的質樸書風轉型為自然灑脫、典雅流便的書風。

 

王羲之的三位啟蒙老師都是鍾繇書法的傳人。王羲之的父親王曠善行書和隸書,叔父王庾擅長書畫。在兩位父輩啟蒙下,王羲之自幼勤習書法,七歲時已經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蔡邕的《筆論》,忽然醒悟,加上刻苦練習,書法上得到古代書法經典的要義。其後,王羲之得到衞夫人(衞鑠,公元272—349年,今山西夏縣人)進一步教導。然後轉益多師,從衞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解脫出來,放眼整個書法史中諸多精品,廣聞博取、探源書理,並在大自然養成自己的浩然之氣,從而躍上一個新的歷史平台。他曾在《題衞夫人〈筆陣圖〉後》自述這一重要的轉折:「予少學衞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繇、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衞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可以說,自拔於流俗,不斷超越他人,超越自我,使得王羲之獲得高標獨秀的文化視野。正是因為王羲之不泥於古,不背乎今,「兼撮眾法,備成一家」,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的風格,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天地。

bulb

鍾繇

鍾繇(公元151—230年),字元常,豫州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長葛東)人,三國時期曹魏重臣、著名書法家,官至太傅,逝世後諡曰成侯。鍾繇在書法上頗有造詣,與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合稱為鍾王。

30050ph006
鍾繇畫像
30050ph006

總結王羲之學習書法的過程,可以見到由技進道的三個階段的轉化:少年木訥而勤於書法。少年王羲之,就學於衞夫人,遵循鍾繇書法,形成秀麗婉逸的書風。這一時期的書風被韓愈歸納為「羲之俗書趁姿媚」,而今已很難見到。衞夫人推薦王羲之的信《衞夫人書稽首和南帖》中說:「衞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學衞真書,咄咄逼人,筆勢洞精,字體遒媚。」中年王羲之博採歷代書法之長,全面繼承傳統。渡江之後,廣遊名山大川,博覽秦漢以來篆隸的淳樸古茂,奇肆豪宕的作品,獨有感悟,形成質樸豐茂的風格。王羲之初時覺得衞夫人的書法很好,後來醒悟了就義無反顧地進入「師法自然」階段,遊歷大江南北,對酒旗、招牌等民間書法認真學習,感悟江南山水的清新,這種自然薰陶和感染使他創造出頗具有南方氣息、以美秀韻取勝的魏晉書法。晚年王羲之勇於變法,善於創新,博採眾長,融會貫通,而自成面目,終於完成從具有隸意樸質書體到嬌美流變書風的蛻變,書法捨棄秦漢的豐碑巨額而走向尺牘簡劄的清逸,達到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境界,並創造出一個時代全新的唯美書風。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4月0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