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三國演義》

0416ph033
0416ph033

《三國演義》是小說家羅貫中編寫的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它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吳、蜀、魏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集中而鮮明地表達了古代人民的社會政治意識、倫理道德意識與審美意識,與《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並稱為明代四大奇書。

 

在中國歷史上,公元184—265年是東漢末年和三國時代。這八十多年間,中國內部發生過多次戰爭,而且產生了大批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與文學家。後世民間說書藝人依據漢末三國歷史與有關傳說,編寫了許多精彩故事。早在宋金元時代,講唱藝術中就有專門講唱漢末三國故事的「說三分」;元英宗至治年間,還出版了記錄故事梗概的《三國志平話》;到公元十四世紀後期,小說家羅貫中對三國故事整理加工,編纂成長篇章回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人稱《三國演義》。羅貫中,名本,是元末明初沒有取得功名的讀書人。

 

《三國演義》反映了豐富的歷史內容,人物名稱、地理名稱、主要事件與《三國志》基本相同,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但需要注意的是,《三國演義》從歷史書中取材,但不囿於史實。《三國演義》的藝術描寫與歷史記載相比,已經產生了或大或小的變化。與之相應的,書中的謀略也是部分摘錄或敍述自史書,部分源於作者或民間藝人的藝術創作,並不能與歷史史實混和。因此,《三國演義》不能被看作通俗歷史讀物,更不被看做攻略教科書,而應當看作古代英雄的傳奇故事。它包含性質不同的兩種成分:第一種成分來自宋金元民間藝人的口頭創作,共有三十多個故事,是全書的精華所在;第二種是羅貫中依據史書改編的,大約有五十多個故事,文學性較弱。

 

戰爭描寫和人物塑造是《三國演義》的突出成就。《三國演義》用大部分篇幅描寫戰爭,且處理得十分出色:一是鬥智為主,鬥力為輔,只用較少的筆墨渲染戰場廝殺,而更注意展示戰爭的前因後果,使之顯得千姿百態;二是奇特驚險,變幻莫測,取材於歷史又不限於歷史,創造出許多奇特驚險的情節;三是情節個性,水乳交融,驚險曲折的情節都是由人物的思想性格引發出來的,這種傳奇性情節與非凡人物性格的水乳交融,是《三國演義》取得巨大藝術成就的標誌之一。《三國演義》中人物眾多,形象鮮明。全書總計1200多人,有姓名者約1000人,有史可考的508人。曹操的奸詐多疑,劉備的仁政愛民,司馬懿的隱忍狠辣,諸葛亮的足智多謀、關羽的武勇義氣,周瑜的嫉賢妒能,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很顯然,這些藝術形象與歷史上的史實既是相關,又有區別。

 

《三國演義》問世不久,就出現了世人爭相謄錄的盛況,刊印後更是不斷重印,版本無數。如今,書中的人物故事早已婦孺皆知,衍生出大量諺語、歇後語,社會上還產生了尊崇劉、關、張與諸葛亮,並為之立廟的現象。自十六世紀以來,《三國演義》陸續傳播到世界各國,各種外文譯本多達六十餘種。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2月16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