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岩縫裏隱藏了甚麼科學?

0807ph018
海邊的卵石見證了海陸的變遷
0807ph018

人類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礦物,礦物學是地質學的一個分支學科。研究礦物的化學成分、內部結構、形態、性質、成因、產狀、共生組合、變化條件、用途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的科學就是礦物學。中國古代積累了豐富的地質知識,包括礦物學、岩石學、古生物化石、火山溫泉、地震、地球形狀和海陸變遷等。

 

從石器時代起,歷代出現了不少有關石譜和硯譜的岩石研究著作。這些著作對岩石的性質、產狀、種類、地理分佈有較詳細記載。必須指出,中國古代還沒有把岩石和礦物明確區分開,岩石和礦物統稱為「石」。近代岩石學是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中葉形成,它研究岩石的成分、結構構造、分佈、演化歷史和它與成礦作用的關係等。

0807ph020
中國古代還沒有把岩石和礦物明確區分開來。因此,在記載礦物藥圖譜的典籍中,往往同時記載岩石與礦物的資料
0807ph020

中藥店裏可以買到龍骨、石蟹、石燕、石蛇等,都是古生物化石。龍骨是新生代晚期的哺乳動物骨骼及牙齒化石。石燕則是泥盆紀腕足動物殼體化石。石蟹是地層中的螃蟹化石。西漢已有石燕的記載。可見中國人很早就有了古生物化石知識。記載化石的文獻有地理書、地方志、史書、本草著作等。文獻中除了記載化石名稱外,還記載化石的種類、地理分佈、產狀、鑑別方法、成因和用途。

bulb

新生代

新生代是地球歷史上最新的一個地質時代,代表符號為「KZ」。從6500萬年前至今。新生代被分為三個紀: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在此期間的生物大致與現代相似,脊椎動物的特徵是哺乳動物繁盛,後期出現人類祖先;植物以被子植物為主。此時期的地層在中國絕大部分都以陸相沉積為主。新生代形成的地層叫「新世界」。

bulb

泥盆紀

泥盆紀是地質時代古生代的第四個紀。代表符號為「D0」。「泥盆」一詞源自英國一個郡名Devonshire的日語漢字音譯,中國沿用。開始於4.1億年前,結束於3.55億年前。分早、中、晚三個世。無脊椎動物除珊瑚、腕足類和原始菊石外,昆蟲開始出現,其他各個門類也有發育。脊椎動物中的魚類大量出現,晚期出現原始兩棲動物迷齒類,蕨類、原始裸子植物出現。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叫「泥盆系」。

中國最早記載火山現象的是戰國時《山海經》。明代《徐霞客遊記》記載了雲南騰沖火山。宋代趙汝适、明代張燮、清代王大海等記載了意大利西西里島、菲律賓棉蘭老、印度尼西亞的火山。因此,中國古代對火山的認識比較深刻,資料也較豐富。至於溫泉,從《山海經》起,歷代都有許多記載,內容涉及水溫、用途、成因、溫泉中的礦產資源等。

 

中國古代的地震記錄歷史悠久,《竹書紀年》中記載了虞舜(距今約四千多年)、夏朝的地震,西周以後各個朝代的地震都有記錄。東漢科學家張衡對地震作出傑出貢獻,他於公元132年發明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地震儀──地動儀,它比西方第一部地震儀早一千五百多年出現。

bulb

張衡

張衡(公元78—139年),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人,字平子。曾任郎中、尚書郎,兩度任太史令。精通天文曆算,創製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地動儀,並畫出中國第一幅完備的星圖。

bulb

地動儀

地動儀是世界第一部測定地震的儀器。東漢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由張衡創製。儀體直徑八尺(約1.90米),用銅鑄成,形如酒樽。儀內中心立震擺(都柱),又設八組槓桿機械,都柱受震波作用,推開順着地震波的一組槓桿,使儀外的龍首吐丸,蟾蜍承接,通過擊落的聲響和落丸的方位,預告地震和地震的方向。

中國古代對大地形狀的認識有三種觀點:一、地平說。新石器時代末已有「天圓地方」觀念。二、地扁平說。西漢第二次蓋天說的代表作《周髀算經》提出「地法覆盤」的蓋天說。三、地圓說。自春秋時期曾子對地平說提出質疑後,中國逐漸出現了地圓說。

bulb

《周髀算經》

《周髀算經》的「蓋天說」認為天地的結構是天穹有如大頂斗笠扣在地上,大地像一個倒扣的盤子位於天之下,天地都是中間高四旁低的相似拱形體,曲率一致,天地相距八萬里。此一「蓋天說」是在秦漢天圓地方說的理論基礎發展而來。

「滄海桑田」這個成語正確地表述了中國古代海陸變遷的地質觀點。其觀念出現於漢代。唐朝顏真卿首次以化石為證據,證明「滄海桑田」這種地質現象確實存在。北宋沈括又把海陸變遷思想推向新階段,他以化石和磨圓度很好的卵石為證據,論證了華北平原由海變陸的事實。

0807ph019
西漢《周髀算經》的「蓋天說」主要是用觀測日影的方法,來解釋天象和構造天體結構
0807ph019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2月03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