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古代如何探究陸地與水的科學?

0807ph011
《山海經》十八卷
0807ph011

人們對陸地表面各種水體水文特點的研究,產生了陸地水文學。中國古代的陸地水文學,以河流水文學為主,有一系列的水系著作;有測量水位的水尺、水則碑和洪水、枯水題刻;有關於湖、沼數量和湖、沼功能的記述;有大運河的開鑿;有江、河源的探尋等。

 

中國商代甲骨文中即有河川的記載,西周至春秋的《詩經》,已記載全國大小河流二十多條。《山海經》不僅記載河流名稱247條,而且記載了它們的流向、水量的季節變化、支流、歸宿和地理分佈。北魏酈道元為《水經》作注,寫成《水經注》40卷,記載河流1,252條。清代出現了一批水系著作,如《今水經》、《水道提綱》、《西域水道記》、《關中水道記》、《雲南水道考》、《江西水道考》等。其中以齊召南的《水道提綱》最有系統,記載河流5,980條,從數量到內容都超過歷史上所有的水系著作。

0807ph012
《水經注》四十卷
0807ph012

水位是河流由水面高出基面以上的高度,測量水位的尺規就是水尺。戰國時,李冰修都江堰,用石人作水尺。《荀子‧正論》、《呂氏春秋‧察今》中有測量水位及其裝置的記錄,書中講的「測深」和「表水」,即是測水位。宋代都江堰寶瓶口石壁上已設有正規水則,有了正式的「水則」名稱。

 

洪水、枯水題刻是古人觀測長江及其支流特殊水位的另一種形式和方法,它在江河岸邊或江中的岩石上題刻標記,記錄河流多年一遇或罕遇的洪水和枯水水位。最早的枯水題刻是東漢光武時(公元25—27年),最早的洪水題刻是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同一洪水往往有多處題刻,枯水題刻也很多,其中以四川涪陵白鶴梁枯水題刻群(今屬重慶市)最著名。它位於長江南岸沙岩上,刻上魚圖作為水尺。

0807ph014
此石刻巨魚有水尺的作用,全長2.5米,位於長江南岸的沙岩上,退潮時方可看到
0807ph014

湖、沼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資源,對調節氣候、保護生態系統等具有重要意義。先秦不少著作都記載了湖、沼,如《詩經》、《山海經》、《禹貢》等。北魏《水經注》記載湖、沼500個,不僅記載面積大小,而且記載湖、沼與河流彼此調濟水量的關係,它們的灌溉功能、資源等。是北魏以前湖、沼知識的一次總結。宋代提出保護湖泊的政策,打擊圍湖造田,要求退田還湖,以利蓄水,使湖、沼在蓄洪防旱上發揮效益。

 

古人很早就對黃河源頭非常關注。戰國時,已知河源在今青海省境內的積石山。唐代侯君集、李道宗和劉元鼎都曾順路觀覽河源,指出河源的具體位置是星宿川、柏海及其上游的卡日曲。清朝也派人去探尋河源,認為黃河正源是卡日曲。這與現在講的黃河正源為卡日曲完全一致。

0807ph013
江蘇吳江上設有兩座水則碑,右碑記載一年內各月各旬的水位變化,左碑記載各年的水位變化
0807ph013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2月03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