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徽劇如何呈現徽州文化?

20506phn008_01
民俗仗鼓表演隊伍在安徽省黃山市屯溪老街踩街表演(中新社方也亞磊攝)
20506phn008_01

徽州曾是宋、元南戲,明代弋陽腔的重要流傳地之一,也是徽劇主要的發祥地和藝術傳播中心。徽劇作為一種徽州人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不斷滲透於徽文化之中。

20506ph015
戲曲年畫《甘露寺》,天津楊柳青。劉備破石以問吉凶。劈石為兩半,得吉兆
20506ph015

安徽徽州(今黃山市)是徽戲之鄉,徽州各縣的戲台,幾乎遍佈城鄉。從戲台的結構種類來分,有臨時搭建的「草台」;也有常年固定的「呆台」,又稱「萬年台」。所謂「草台」,實際就是以木材搭建的一種戲台。由台柱、台板、台腳和布篷等構件組成。搭建時,在架起的橫豎木樑上紮起台柱,鋪上台板,再在台柱的頂端架上橫木,蓋上布篷即成。這種戲台在徽州各村由廟會會首牽頭,村民資助建成。「萬年台」,大多建在祠堂外、廟宇前、會館中,以及那些富庶人家的花園內,故被人們分別稱為「祠台」、「廟台」和「苑台」。

 

徽派建築形成於宋、元。徽州建築中的雕刻與彩繪,技壓群芳,出神入化,其藝術價值和成就,足以同當時皇家宮殿的雕刻彩繪相媲美。徽州建築的工藝特徵為磚雕、石雕、木雕,合稱為「徽州三雕」。在徽州三雕中,作為儒家倫理教化的戲文題材的雕飾圖案,主要以木雕居多,磚雕較少,石雕就更少了。但凡徽州戲曲典故的雕飾,幾乎都出自徽劇演出劇目。

20506ph012
徽州木雕《鳳舞圖》
20506ph012

徽州刻本的歷史始自南宋,至明代中葉便躋身全國之首,一躍成為新興刻書業的中心。極負盛名的徽派版畫藝術,是在徽州刻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而堪稱徽州版畫刻工的代表人物,多集中在歙縣、休寧兩地。其中又以歙縣虯村黃氏最著名。黃氏刻畫,線條秀勁流暢,形象逼真活脫,版面清雅簡潔,刀法細膩入微,是徽派版畫藝術風格的典型。歷史上且有「徽刻之精在於黃,黃刻之精在於畫」之美譽。

 

在徽州、安慶一帶演出的徽劇,總是與民間的各種節慶戲、廟會戲、賽社戲、人生禮儀戲以及悼亡、酬神戲等民俗活動相互依存,緊密地聯繫一起。在諸多的民俗活動中,蔚為風氣,最具影響的可謂徽、池一帶的儺祭和目連戲祭祀。儺祭,是一種演示古代圖騰崇拜的祭典,它以戴面具或塗面為顯著特徵。儺祭的表現形式對徽劇表演的影響很大,徽劇至今在《呂布與貂蟬》、《劉銘傳》等劇表演中,仍然承襲着儺戲這個被稱為原始戲曲活化石的遺風。

20506ph013
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古老徽劇
20506ph013

徽州民間歌舞是集民歌、民謠、樂曲、曲藝、舞蹈及地方戲曲為一體的綜合性民間藝術和民俗活動。徽州是目連戲和徽劇發祥地,因此,有很多來自徽州民間歌舞的因素。如徽劇開場戲《百花獻瑞》中的「雲端舞」;《齊天樂》一劇中的「鳳舞」;《廣家莊》一劇中的「葡萄架下」等,這些舞蹈至今仍流行於徽州民間。

20506ph014
徽州的儺戲,儺戲為中國戲曲之雛型
20506ph014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1月12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