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李白

0408phn001_01
0408phn001_01

李白的籍貫、家世、出生地都不能十分確定。一般認為他祖籍隴西成紀,生於中亞碎葉,長於四川綿州,親身經歷了盛唐時期南北文化和中外文化的交融。李白所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少年時期,他「誦六甲」、「觀百家」、「好劍術」、「遊神仙」、「觀奇書」;青年時期,他四處遊歷,曾跟隨隱士隱居,也師從趙蕤學習王霸之道。豐富的學習內容對他詩歌特點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李白有儒家的用世思想,希望「濟蒼生」、「安社稷」,但他一生都懷才不遇。公元742年,42歲的李白被徵召入京,待詔翰林,最初受到禮遇,可惜玄宗只是看中他的文學辭章,並不給予他實際權利。尤其是開元末年後,政治日益腐化,李白蔑視權貴的性格不能與奸臣相容,只得沉痛地離開長安。安史之亂發生第三年(公元756年),55歲的李白感憤時艱,再次出仕。他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卻不幸被牽連進永王與肅宗的帝位爭奪鬥爭,被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幸而遇赦放還。

 

李白好濟蒼生,關心國事,卻不能施展抱負,滿腔抑鬱只好傾注於浪漫的詩歌世界中。他對黑暗現實的抨擊,他的反抗精神,豪邁性格以及對個性自由的追求,都在他的詩中得到完美表現。他反權貴、輕王侯,傲岸不屈,聲稱「安得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他對平民百姓親切而謙遜,安史之亂造成百姓流離失所,他感嘆「巨鼇未斬海水動,魚龍奔走安得寧?」他追求個性的自由解放,常以無拘無束的大鵬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他有志難伸,將隱逸求仙作為發洩苦悶的途徑,構想「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他的生平和創作都有俠客思想很深的印記,《俠客行》、《扶風豪士歌》等都熱情地歌頌俠義人物。仕途不順的他的一生絕大部分都是在漫遊中度過的,足跡遍佈大江南北,用浪漫的詩筆描寫了所見的山河人物。他的詩歌題材相當廣泛,無論是山水詩、閨怨詩或是邊塞詩,都十分精彩。

 

壯志未酬是李白一生的痛。公元761年,61歲的他請纓討伐叛軍,可惜半道因病而還,次年病逝。去世前,李白以「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的沉痛詩句抒發自己的遺憾。今當塗青山有李白墓。

 

李白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詩人,他以其天才的藝術創造力,極大地開拓了詩歌的藝術世界,達到一個不可企及的高峰。他存世的九百多首詩是一筆十分珍貴的文化遺產,哺育過一代又一代的詩人。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8月1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