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民國時期大學如何演變?

1106ph006
清華大學校園內的日晷
1106ph006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建立,揭開中國大學發展新篇章。教育總長蔡元培主持起草一系列教育法令和法規,推動大學改革。儘管這一時期社會政治動盪不已,但逐步建立比較完整的大學教育體制,大學的數量與類型不斷增加。

 

1912年10月、1913年1月,北京政府教育部相繼頒佈《大學令》和《大學規程》,確立大學新的教育方針、組織原則與辦學標準,允許私人設立大學。1917年公佈的《修正大學令》規定,可設立單科大學;1922年新學制重申這一大學設置標準,並取消大學預科制度,由此推動國人興辦大學的熱潮。

1106ph009
昔日北京大學校園一景
1106ph009

民國前期(1912至1927年),各類大學的數量增長較快。1917年全國有私立大學7所,1925年增至25所。除北京大學、北洋大學、山西大學外,1921年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基礎上成立國立東南大學。此後各地陸續成立交通大學、暨南商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東北大學、廣東大學(1926年改名中山大學)。至1927年,全國共有大學52所。

1106ph008
映雪樓是廈門大學早期的建築物
1106ph008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教育部開始整頓大學。1929年公佈《大學組織法》和《大學規程》,重新規定大學的設置標準,強調大學的綜合性與多學科。教育部先後裁併一些國立、省立大學,並加強對私立大學的核准立案。至1937年抗戰爆發前夕,國民黨統治區共有大學42所,其中國立13所、省市立9所、私立20所。

1106ph005
1921年位於上海邯鄲路橋堍的復旦大學校門
1106ph005

抗日戰爭爆發後,為保存民族文化精英,各類大學紛紛內遷西南、西北。1937年底,內遷大學達39所。在日軍轟炸和顛沛流離中,國內大學的教育資源蒙受慘重損失。在極端困難的環境下,中國多所大學仍努力支撐着。1937年8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被迫南遷長沙,成立臨時大學;次年5月西遷昆明,組成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在梅貽琦等聯校常務委員管理下,名師薈萃,西南聯大培養出大批優秀人才。1938年4月,國立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天津北洋工學院遷至陝南城固等地,組成國立西北聯合大學。1939年8月,西北聯大改為國立西北大學。浙江大學、交通大學幾經遷校,抵達貴州遵義、平越辦學。抗戰八年間,只有廈門大學等少數大學堅守在東南山區辦學,中國高等教育重心移至西部。

1106ph007
民國時期內遷福建建陽的暨南大學
1106ph007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8月07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