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中国城镇化

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27%。2016年城镇化率已达到57.35%,到2020年,这一比率要达到60%左右。与此同时,交通拥堵、生活品质下降等大城市病也逐渐显露,结合农村人口众多的特殊国情,未来中小城镇将发挥作用。

e2ph1
上海陆家嘴夜景(来源:视觉中国)
e2ph1

 

城镇化(Urbanization)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都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 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目前,我国的提法为“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的国情和政策导向,即农村人口多,在有序推动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中,不一定都要集中在大城市,中小城镇也很重要。  

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显示,2011年城镇化率达51.27%。这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指出,中国城镇化率为52.57%。2016年城镇化率已达到57.3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1.2%。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45%左右。 

main_site_illustration_chengzhenhua_v5_1
main_site_illustration_chengzhenhua_v5_1

 

四个层次

截至2017年末,中国各省域的城镇化率可以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 上海、北京、天津3个直辖市,城镇化率为80%至90%; 

第二层次: 广东、江苏、浙江、福建、江西、重庆、辽宁等7个省和直辖市,城镇化率为60%至70%; 

第三层次: 黑龙江、山东、湖北、吉林、宁夏、海南、山西、陕西、河北、湖南、安徽、青海、内蒙古等13个省区,城镇化率为50%至60%; 

第四层次: 四川、新疆、广西、河南、云南、甘肃、贵州、西藏等8个省区,城镇化率不足50%。 

main_site_illustration_sigecengcidetu_v2-01
main_site_illustration_sigecengcidetu_v2-01

 

中国内地城镇化的四种模式:

main_site_illustration_chengzhenhua_v5_3
main_site_illustration_chengzhenhua_v5_3

 

合理布局

要使城市有较强的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其城区人口规模应在200万以上(才能以合理的税费,提供较好的公共服务),最好是300万以上(才能支撑较发达的公共交通业,比如地铁和航空等);当城区人口超过1600万时,会发生较严重的城市病;当城市群(200公里范围内)的人口超过5000万时,也会有较严重的城市群病,尤其是环境问题(城市废弃物难以就近消纳)和住房问题、交通问题等。

main_site_illustration_chengzhenhua_v5_2_cn
main_site_illustration_chengzhenhua_v5_2_cn

 

世界进程

从1800年至1950年,地球上的总人口增加1.6倍,而城市人口却增加了23倍。在美国,1780至1840年的60年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仅从2.7%上升到8.5%。1870年美国开始工业革命时,城市人口所占的比例不过20%,而到了1920年,其比例骤然上升到51.4%。所以,城市化过程是随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经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程度要远远高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农业国家。

1980年,发达地区国家的城市人口的比例平均为70.9%,其中,美国为77%,日本为78.3%,联邦德国为84.7%,英国为90.8%,加拿大为75.5%。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比例平均为30.1%,其中不少国家低于20%。社会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水准,随工业化的逐步实现而不断提高。苏联城市人口的比例,十月革命前约为18%,1961年达到50%,1981年上升到65%。其他东欧国家,如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城市人口的比例都超过50%。

main_site_illustration_chengzhenhua_v5_6
main_site_illustration_chengzhenhua_v5_6

 

大城市病 

中国内地不少大城市的城市病已经相当严重。交通拥挤、资源紧缺、城市居民生活品质下降等问题困扰着城市的进步。因而许多特大城市也开始着手兴建“卫星城”,希望能解决相关问题。但在实际运行中,发展“卫星城”很多的时候却是使城市更加“臃肿”,“城市病”的现象更加突出。近两年,城镇化对县域经济的推动作用有所减弱,一些地方的城镇化侧重于大规模、高强度的“造城运动”,部分透支了城镇化的红利。 

 

有城无业

城镇化不能有城无业,让进城人口稳定就业是关键。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不可持续,不能眼睛只盯着房地产,要培育配套产业,只有房子的城镇留不住人。城镇化首先是要解决就业,要让进城人口体面就业、体面生活。不能盲目追求城镇化速度,不能盲目建设所谓的大都市。 

中国1.7亿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面临着很多制度性的改革,其中关键点是户籍制度改革。中国城镇化今后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要看农民工到哪些城镇去的取态。没有就业机会,过一段时间人就走了。所以“以人为本”首先需要有产业支撑,有就业机会。 

 

 

参考资料: 

《习近平提“逆城镇化”深意何在?》 人民日报 2018/3/7 

《城镇化不能不顾实际 要防止过度城镇化》 腾讯网 2017/3/15 

《叶檀:GDP垫底的东三省为何城镇化排名前列》 叶檀财经  2016/6/2 

《中国新型城镇化难题:城市太拥堵 房价过高人太多》 凤凰房产网  2017/4/7 

《报告:城镇化率不会出现“急刹车” 2020年将达63.4%》 陈振华 瞭望东方周刊  2016/12/30 

 

book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大城市中心市区郊区人口向外迁移,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出现了与城市化相反的人口流动的现象。逆城市化也称城市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面对浑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城镇暂住、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

上载日期:
2018年09月26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