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哪些天主教传教士对中国最具影响力?

30022ph020
徐光启公园内的徐光启和利玛窦像
30022ph020

利玛窦

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年),明末来华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人,字西泰。1568年到罗马学习法学。1571年入耶稣会,在罗马学习神学,1580年升神父。明万历十年(1582年)奉命往澳门学习中文,次年往广州肇庆定居。他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移居韶州,从瞿太素研读四书五经,将其意译成拉丁文,并加注解,这是四书最早的外译本。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起,在瞿太素等人建议下,易僧服为儒服,留须蓄发,改称“西儒”。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受命担任在华耶稣会会长,同时受命以北京为永久传教驻地。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第一次北上,欲向皇帝面呈贡礼。后因未准留居北京,被迫南返。途中完成附拉丁字母拼音的汉字字汇。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再次北上,向神宗皇帝进贡天主及圣母图像、十字架等物品,获准居留北京。他与在京官员、士人交游,如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冯应京、叶向高等,通过介绍西方科学技术来传播天主教。他与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合作翻译出版的著作有《几何原本》、《测量法义》、《同文算指》、《圜容较义》、《浑盖通宪图说》等。着有《天主实义》,主张天主教教义与孔孟之道以及中国敬祖思想相融合,宣称中国古籍中的“天”或“上帝”,即西方所信奉的“天主”。利玛窦容忍尊孔祭祖等社会习俗的对华传教策略,在西方和在华传教士中引起争议,他去世后“中国礼仪之争”爆发。

bulb

“中国礼仪之争”

“中国礼仪之争”是在清朝期间,天主教接触中国文化后,就“祭祖敬孔”、“论天主之名”而引起的政教争议,持续了百年。

汤若望

汤若望(JohannAdamSchallvonBell,1591—1666年),明清之际天主教耶稣会来华传教士,德意志人。1611年入耶稣会。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与金尼阁抵达澳门,两年后至广州,不久即往北京学习汉文,后奉派往西安、南京等地传教。崇祯三年(1630年),经徐光启推荐来京参加编纂《崇祯历书》,并受命继邓玉函之后管理历局,修造天文仪器。崇祯九年(1636年),他受命设厂铸炮,两年铸大炮20门。崇祯十一年(1638年),请求崇祯帝赐“钦褒天学”四字,制匾悬挂于各地天主教堂,以利于传教。清顺治三年(1646年),将《崇祯历书》改订,易名为《西洋新法历书》进呈,加太常寺少卿。顺治七年(1650年)赐金千两,在宣武门建天主教堂一座。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帝亲政,赐以“通玄教师”称号,赐教堂匾额为“通玄佳境”。自顺治十四年(1657年)起,获准邀请传教士到内地公开传教。康熙三年(1664年),汤若望被杨光先所参劾而下狱,次年被释放,恢复原职衔和“通微教师”(为避康熙之讳“玄”改“微”)之称号。最终卒于北京。着有《主制群征》、《主教缘起》等。

30022ph021
汤若望
30022ph021

南怀仁

南怀仁(FerdinandVerbiest,1623—1688年),清初来华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比利时人。1641年入耶稣会。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来华,先在陕西传教。次年,奉召至北京,协助汤若望修订历法。康熙十三年(1674年)奉命制造观象台天文仪器,升任钦天监监正,加太常寺少卿。康熙十五年(1676年),俄国派遣使臣斯巴法里出使中国时,充任清廷译员。康熙十七年(1678年),撰《康熙永年历法》32卷,加通政使司通证使。康熙十九年(1680年),奉命铸造大炮320门,次年完成,并撰《神威图说》70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进呈,加工部右侍郎。卒于北京。着有《仪象志》、《赤道南北星图》等。

30022ph022
南怀仁
30022ph022

郎世宁

郎世宁(GiuseppeCastiglione,1688—1766年),清代天主教耶稣会来华传教士、画家、建筑家。生于意大利米兰。1707年在热那亚入耶稣会。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抵达澳门,不久即往北京协助传教,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宫廷画师,在绘画中融合中西技法,所绘《聚瑞图》、《百骏图》尤为著名。他把西方绘画技法传入中国,淮关监督年希尧《视学》一书,就是在他的帮助和指导下完成,此为中国第一部关于西洋绘画透视法则的专著。他还为当时的天主教堂创作不少宗教油画,如北京东堂的耶稣圣心像。他亦曾多次向乾隆帝请求弛禁天主教。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他在北京逝世。

30022ph023
郎世宁
30022ph023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01月29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