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闽越人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30068ph039
泉州拍胸舞是福建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是古闽越族舞蹈之遗存。
30068ph039

古代越人的音乐舞蹈富有民族特色,据刘向《说苑•善说篇》所载,楚国令尹鄂君子晳泛舟湖中听到的越语歌,释成汉语的意思是:“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这首歌曲调虽然今日已不得而知,但歌词所表述的思想感情十分丰富,委婉动人。难怪鄂君子晳听了之后,“乃揄修袂,行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即以隆重的礼节破格优待了歌手。这首歌是划船的越人船夫随感而发的,由此可见越族乃是一个善于歌唱的民族。

 

南音与北管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汉族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

30068ph041
泉州文庙南音乐府
30068ph041

南音发源于福建泉州,用泉州闽南语演唱。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南乐”乃就流传地域而言,“弦管”指南管音乐以丝竹箫弦为主要演奏乐器,古代大多称“弦管”、“郎君乐”、“郎君唱”,指的是南管乐者祀奉孟府郎君为乐神,还有称“锦曲”、“五音”等。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调、曲仔,是广泛流传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传统民间丝竹音乐,中国的北管现只分布在泉州,所以统称为“泉州北管”,与“古音乐活化石”南音并称“姐妹花”,素有“天子传音”的美誉。相传是明清时期江淮一带的民间音乐,通过海上运输、南下盐兵、淮河缺堤难民等管道传入。它与台湾中部的北管、日本琉球乐、东南亚北管同属一个乐种。

30068ph040
北管称自己为“天子传音”
30068ph040

闽越舞蹈

闽越国时期墓葬的出土器物上有舞蹈纹饰,反映了当时歌舞之盛,其中以铜鼓上舞蹈纹饰最具代表性。舞蹈者的装扮很有特色,舞者头戴插有鸟羽毛的羽帽,身穿以羽毛为饰的舞裙,裙前幅略过膝,似化妆成鹭鸟之形。

30068ph042
泉州拍胸舞被称为“东方迪斯科”(王鲁闽摄)
30068ph042

闽越部落族人是模拟家禽和山兽的动作而舞蹈,在盛大节日时,男女老少齐欢起舞,男性腰部佩戴刀或剑之类武器,头则插羽毛,围绕长者为中心人物而手舞足蹈,表现的是原始部落首领和部落成员举行大集会的集体歌舞情形。舞蹈在闽越部落日常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他们以舞蹈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与追求。

 

闽越族先民在几千年前遗留下的蛇崇拜中的某些习俗,与当今犹存的泉州民俗──拍胸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史界人士认为,如在泉州一带流行的拍胸舞,就是古闽越人蛇图腾崇拜和傩舞的遗俗。拍胸舞者头戴草箍,在额前伸出一小段向前翘起,其状如盘于头顶上的一条蛇,而草箍末端的红绸条则恰好在蛇头中间露出,形似蛇之吐信。古闽越人有着在节庆、祭祀时将崇拜物顶在头上的习俗,并在这种独特的舞蹈中得以保留下来。

作者:
上载日期:
2018年10月10日

延伸阅读